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缅怀”环节一开始,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黄辉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 在时长 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 —— (摘编自路艳霞《中国式诗意表达 “ 缅怀 ” 环节》《北京晚报》 2022 年 2 月 21 日) 材料二: 当地时间 20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报道中,揭秘了闭幕式以“折柳”作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文章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 英国体育网站 Insidethegames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之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 —— (摘编自《外媒: “ 折柳 ”“ 留 ” 人冬奥会闭幕式的中国式 “ 缅怀 ” 》,《中国日报网》 2022 年 2 月 21 日) 材料三: 2015年2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 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后一年,便是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 “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开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 —— (摘编自《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 “ 追思时刻 ” 》,腾讯网 2022 年 2 月 18 日) 13 .下列关于 2022 年北京冬奥会 “ 缅怀 ” 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缅怀环节始于 “ 折柳送别 ” 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意。 B . “ 光的丰碑 ” 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情景,这正是 “ 缅怀 ” 环节设置的初衷。 C .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 D .它以 “ 折柳 ” 表达 “ 缅怀 ” 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 1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5 年 2 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 2022 年北京冬奥会设计 “ 缅怀环节 ” 的原因。 B .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 “ 追思时刻 ” 是 2016 年里约奥运会。此后, “ 追思时刻 ” 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 C .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 “ 追思时刻 ” ,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用 “ 折柳 ” 演绎 “ 追思时刻 ” 提供了样本。 D .奥运会闭幕式上的 “ 追思时刻 ” 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 15 .与前三届相比,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 “ 缅怀 ” 环节有哪些新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2、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国家速滑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是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有着绚丽、通透的外观。外墙面由低到高盘旋成 22 条飘逸的丝带,就像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因此又得昵称 “ 冰丝带 ” 。让我们一起去领略 “ 冰丝带 ” 独特的魅力吧! ②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屋面的索网采用国产高钒密闭索,索网结构平面投影尺寸约 198 米 × 124 米。研发者首创了复杂张力结构综合形态分析方法,用钢量约为传统屋顶的 1 / 4. 这是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国家级大型场馆中首次成功应用。 ③国家速滑馆的幕墙是场馆的一大亮点,外立面二层以上为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由 3360 块玻璃单元组成。幕墙玻璃面板采用半钢化双超白双银低辐射双夹胶中空玻璃,每块曲面玻璃尺寸、弧度都不相同。 3360 块独立的曲面玻璃通过机械配合,严丝合缝地嵌入 160 根 S形钢龙骨打造的框架中。 ④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 2 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采用这项技术,环保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使用相同数量的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碳排放量的 3985 倍。 二氧化碳制冷的 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 0. 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提供的 70 摄氏度热水可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 ⑤与既有体育场馆在硬件运行维护、防疫管理等领域增加技术设备体现 “ 智慧化 ” 不同,国家速滑馆将场馆打造为拥有 “ 超级大脑 ” 的智慧化场馆, “ 智慧化 ” 成为覆盖工程建设、赛事保障、赛后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关键词。 “ 超级大脑 ” 已接入 36 个系统,近 10 万点实时教据。 “ 超级大脑 ” 作为神经中枢系统连接着速滑馆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常见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动力系统、运动系统。在 “ 超级大脑 ” 的加持下,国家速滑馆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 (摘编自 2021.12.29 央视新闻频道) 材料二: ①物质存在三种不同的相态:气相、液相以及固相。而超临界状态则是气液两相的分界线消失的一种特殊状态。当物质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它同时存在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也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国家速滑馆正是应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达到了绿色制冰的目的。在这个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是怎样直冷制冰的呢? ②二氧化碳气体被吸入压缩机,经过机械压缩后跨越临界点成为了高温、高压的超临界液体;高温二氧化碳流体被送入热回收器,流过被冷水包裹的管道逐级降温后最终跌下临界温度成为液态;通过节流阀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幅度降低到- 20 ℃;液态低温二氧化碳经过液体循环泵被均匀输送到埋设在场馆冰面之下的蒸发盘管中,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所需的低温。经过研究人员测算,国家速滑馆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统每年可以节省约 180 万度电。 (摘编自 2022.02.02 观察者网) 12 .国家速滑馆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13 .材料一中划线句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4 .根据材料二,请分条概括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四个步骤,每条不超过 15 字。 3、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电视剧《火红年华》两度在央视播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 “ 三线精神 ” 诞生地 ——四川攀枝花的 “ 根 ” 与 “ 魂 ” 。这部剧的拍摄地大多选址于攀枝花市西区,剧中充满年代感的红砖房、蜿蜒曲折的背水小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 “ 备荒备战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 的 “ 三线建设 ” ① 时期,西区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和能源基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区兴建起攀枝花市第一座厂矿,开办起该市第一家商场,遗留了大量的 “ 三线 ” 工业遗存,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 ③遗产是宝贵的。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通过对 “ 三线 ” 建设遗产保护 “ 借力 ” ,逐渐让 “ 三线 ” 遗产有了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资源。 ④据攀枝花市西区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介绍,依托攀枝花 “ 三线 ” 建设干部学院西区分院,西区先后打造了 “ 习风园 ”“ 初心园 ” 和宝鼎陵园等 “ 三线 ” 教育基地,基地创新推出集理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于一体的 “ 三线 ” 教育培训课程,开设 “ 苏铁讲堂 ” ,推出 “ 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 ” 培训模式。精心打造出 “ 背水小道 ” VR体验式教学项目,开辟 “ 三线建设实景公园 ”“ 三线建设体验基地 ”“ 三线事迹现场教育 ” 等特色教学线路。随着 “ 三线 ” 研学旅游线路日趋成熟,西区成功与三家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了 “ 三线 ” 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 (摘编自《四川日报》 2022 年 4 月 11 日,有删改) 注: ①“ 三线建设 ” 是指 20 世纪 60 - 70 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材料二 (以上图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 2021 )》整理) 材料三 ( 2021 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红色旅游的游客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数据来看,红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龄为 28 岁,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各个年龄段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 50 岁以上老年人偏向以跟团游形式重走红色景点, “ 红色景点+山水名胜 /人文景区 ” 组成的线路产品最受他们青睐。而从年轻游客偏好来看,他们更热爱以自由行方式打卡城市红色景点。例如在长沙, “ 白天橘子洲,晚上文和友 ” 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 “ 标配 ” 行程。亲子家庭最喜欢的是逛红色旅游区目的地。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景区景点都逐渐成为家长们 “ 寓教于游 ” 的红色课堂。除此之外,红色研学游也受到越来越多亲子家庭游客欢迎, “ 广州 5 天 4 晚 ” 游学之旅,包含广州起义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参观,带孩子们参与历史海报制作,进入军营体验生活。通过研学之路,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情怀,感受红色文化。 (摘编自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文字有删改) 17 .对材料二的图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21 年,以 80 后、 90 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赴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比例过半。 B . 2021 年,喜欢和朋友同学、家人孩子一起踏上红色之旅的旅行者占六成以上。 C .部分旅行者喜欢一个人旅游的自由自在,近年来独行游客的比例已超过情侣。 D . 2019 年至 2021 年间, 2 - 3 天的 “ 红色旅游 ” 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旅游方式。 18 .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力 “ 三线建设 ” 资源,推动做强 “ 三线建设 ” 文化品牌,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