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三(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一、文言文阅读(共7题) 1、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杂然/而前陈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     ⑵微斯人:_____________    ⑶颓然乎其间者:_____________     ⑷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与君离别意 B.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佳木秀而繁阴 C.①长烟一空     ②上下一白 D.①政通人和     ②春和景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但又有所不同,甲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乙文则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情怀。 2、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阡陌交通(     )⑵便要还家(     ) ⑶便扶向路(     )⑷处处志之(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嶇,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 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 怕”“只怕”。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    乐:       (2)不可久居    居:       (3)悄怆幽邃   邃:       (4)往来翕忽    翕忽: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 ①或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 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4.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D. ①④⑤ 5、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4)舍问,其奚决焉  舍:          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 精骑集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及曩③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⑤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①暗疏:默写。②惩艾(yì):惩治,惩戒。③曩(nǎng):从前。④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⑤勒: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 11.从这篇序言中获得哪些启示?(写出三点)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甲】《论语》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1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2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低回1:徘徊,流连。六艺2: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    )   (4)可谓至圣矣    (   )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