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孝陵与泰陵的比较研究分析 考古学专业

举报
资源描述
清孝陵与泰陵的比较研究 摘 要 顺治帝孝陵和雍正帝泰陵,分别是清东西陵区的首陵,为后世帝陵的选址及规制提供了参照,也为东西陵区的后续营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整个清朝陵寝建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搜集相关材料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将二者从陵主生平和性格、陵区选址和风水布局、陵寝规制与建筑结构三方面进行详细地比较。最后从二者不同的葬制谈起,以已发掘的裕陵和崇陵的地宫形制为主要依据,推测两座陵寝的地宫结构,得出结论:清朝陵寝继承和发展了明朝陵寝的规制,但由于满族本身的民族习惯,葬制经历了由火葬到土葬的转变。除道光帝慕陵之外,帝陵地宫结构一般为前中后三室,九券四门。从这个基本理解出发深化对清孝陵和泰陵的认知。 关键词:清孝陵;清泰陵;规制;地宫结构;比较 Abstract Shunzhi Xiao tomb and Yongzheng Tai tomb, were the first tombs in the Qing east mausoleum and the Qing west mausoleum respectivel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ocation and regulation of later tombs of the emperors,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or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 east mausoleum and the Qing west mausoleum,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hole Qing Dynasty mausoleum building system.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related materials and field survey ,this paper compares on the two site from three aspects:the masters of Mausoleum of life and character, the the location of Mausoleum and Fengshui layout ,and the regulation and building structure. Finally, mentioned from the two different burial systems, to explore the the structure of the underground palace of the two tombs, based on the Yu tomb and Chong tomb which has been excavated. Com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Qing Dynasty Mausoleum inheritances and develop the regulation of Ming Dynasty Mausoleum, but because of the Manchu customs itself, the burial system changes from cremation to burial.In addition to the Daoguang Mu tomb, the structure of the underground palace Palace of Emperors includes three chambers, and nine gate arches,four doors.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to deepen the cognition to the Qing xiao tomb and Tai tomb. Keywords: Qing Xiao tomb;Qing Tai tomb;Regulation;The structure of the underground palace;Comparison 前 言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由商周发端起源,历经隋唐宋元的变化,至明清进入了全面发展并集大成时期。清朝皇陵继承了明朝皇陵的基本形制,但由于满族自身的习俗和特点,呈现出一些与明陵不同的特征。顺治孝陵和雍正泰陵分别是清东西陵区的首陵,在陵宫结构和建筑形制方面相似而又有很大的差别,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皇帝本身的性格都有着紧密关系。清朝关内九座帝陵中,只有孝、泰、昌、慕四陵没有被盗而保存完整,裕、崇二陵地宫发掘开放,地宫形制均为九券四门。通过史料和“样式雷”​[1]​留下的建筑图纸来看,昌、定、惠三陵地宫也为九券四门,唯独道光慕陵较特殊是四券二门,孝、景、泰三陵的地宫形制至今没有定论。对孝陵和泰陵地宫形制的推测,是两陵比较研究下的延伸和深入分析,为清朝陵寝建筑和制度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一、顺治帝和雍正帝生平和性格比较 (一)世祖顺治帝生平和性格概述 世祖福临(1638.3.15—1661.2.5),清太宗第九子。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太宗皇太极驾崩,礼亲王代善同诸宗亲大臣商议,决定立太宗九子福临即位,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2]​改次年为顺治元年。顺治元年三月,李自成灭明。同年五月,多尔衮大胜李自成军队,占领北京城。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在皇极门​[3]​正式即位,清朝完成了定鼎中原的任务。 顺治八年正月,十四岁的顺治帝正式亲政。他在位的十八年,是清朝巩固统治的时期。为了尽快融入汉族中原文化,缓解满汉人民的矛盾,顺治帝一方面重用汉官,“十年春正月庚午,谕曰:‘朕自亲政以来,但见满臣奏事。大小臣工,皆朕腹心。嗣凡章疏,满、汉侍郎、卿以上会同奏进,各除推诿,以昭一德。’”[1]另一方面,对于各地的反清起义,顺治帝推崇怀柔政策,安抚招降。一定程度上这体现出顺治帝的宽仁平和。 清初虽沿袭了明朝现成的制度,以六部为核心中枢机构,但由亲王、郡王、贝勒等宗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仍有绝对的决策权,这就与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矛盾。亲政后的顺治帝独断专权,“(九年三月)丙午,罢诸王、贝勒、贝子管理部务”[2],并且让满汉官员共同奏事,以汉臣牵制满臣。可见亲政后的顺治帝雄心壮志,力图集中皇权。 顺治帝对佛事极为崇尚,经常与临济宗禅师茆溪森畅谈佛法。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顺治帝宠妃董鄂氏病逝。顺治帝悲痛之余萌生出家的念头,但最终在茆溪森师傅玉林秀的劝谏下作罢。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驾崩,享年二十四岁,次年葬于孝陵。 (二)世宗雍正帝生平和性格概述 世宗胤禛(1768.12.13—1735.10.8),清圣祖第四子。童年的胤禛由孝懿皇后佟佳氏抚养,六岁开始入上书房读书,后受封雍亲王协管朝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康熙帝诸皇子开始了激烈的夺嫡之争。为了平息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康熙帝又将太子胤礽复位,但不久再次废黜。经历了太子的两废两立,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皇八子廉亲王胤禩为首的八爷党​[4]​在朝中对峙。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驾崩,胤禛即位,改元雍正。他在位的十三年,是清朝鼎故革新的时期。康熙朝奠定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但是,晚年的康熙帝倦于政事,朋党、火耗、士绅特权等方面的弊病凸显,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鉴于此种情况,雍正帝锐意改革,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及士民一体当差纳粮等新政,增加国家赋税,缓和社会矛盾。 皇位继承无定制是康熙朝夺嫡局面产生的直接原因。雍正帝一继位就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元年八月)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 (​http:​/​​/​​/​view​/​44080.htm" \t "_blank​)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 (​http:​/​​/​​/​view​/​868168.htm" \t "_blank​)咸宜知之。”[3]这使得清朝皇位继承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雍正帝以严明冷酷著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清朝积累已久的弊病,遭到了固守祖制的宗亲大臣反对,但他仍是坚持。另一方面,雍正对于政敌也是毫不留情的,曾经与他争夺帝位的胤禩和胤禵一直是雍正的心结。即位之后,雍正就将威胁最大的胤禵贬至景陵守陵,后夺爵囚禁。对胤禩、胤禟、胤誐更加严苛,胤禩更名为“阿其那”,胤禟更名为“塞思黑”,削去王爵予以囚禁,并将罪行公布于中外。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驾崩,享年五十八岁,后年葬于泰陵。 顺治帝和雍正帝在位期间,对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都做出了贡献。相比之下,顺治帝进取中有所保留,雍正帝却更彻底,这与二人的阅历和所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顺治帝年少即位,英年早逝,政治经验不足;但雍正中年即位,即位前便帮助康熙处理军国政事。另一方面,顺治帝在位期间清朝入关不久,重在巩固;康熙时期传统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矛盾凸现出来,雍正帝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总之,顺治帝在性格上还有孩童的幼稚和任性,而雍正帝却是久经政坛的老成持重,果断而又严明,极具改革创新精神。 二、清朝陵区分布及东西陵区的选址、风水和布局比较 (一)清朝陵区分布 清朝共开辟了四处陵区,分别是永陵陵区、沈阳陵区、东陵陵区和西陵陵区,其中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园寝十座,加上辽阳东京陵以及东西陵区内外周围的公主、王爷、阿哥、保姆等陪葬墓在内,形成了大型的陵寝体系。 永陵陵区位于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启运山下,又称为兴京陵。此处葬有肇、兴、景、显四位先祖和他们的后妃,以及太祖弩尔哈齐​[5]​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永陵原先就是爱新觉罗氏的家族墓地,天命九年(1624年)四月,因得辽沈之地及迁都辽阳(东京)[4],太祖将启运山下一系列宗亲的遗骨迁到了东京鲁阳山下,建起了东京陵。顺治十五年(1958年),景祖和显祖被迁回永陵​[6]​,东京陵只剩下了其他宗亲,保存至今的只剩下舒尔哈齐园寝、穆尔哈齐园寝和禇英园寝。 沈阳陵区包括沈阳东北的福陵和北部的昭陵。福陵葬有太祖弩尔哈齐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大妃阿巴亥,东北部建有妃园寝,葬有太祖寿康太妃、安布福晋和绰奇德和母三人。昭陵葬有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西部建有妃园寝,葬有太宗宸妃、康惠淑妃和懿靖贵妃等十一人。两陵妃园寝因战乱已不复存在。 关内的清东西陵是清朝陵寝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处陵区。清东陵位于今河北遵化昌瑞山下,自康熙二年首建孝陵起,到光绪三十四年重修慈禧陵竣工止,修陵时间历经近两个半世纪。[5]建有孝、景、裕、定、惠五座帝陵,昭西、孝东、菩陀峪定东、普祥峪定东四座皇后陵和五座妃园寝。风水墙外还建有黄花山六王园寝、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端敏固伦公主园寝等陪葬墓。 清西陵位于今河北易县永宁山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最后一座陵寝工程完成于民国四年(1915年),修建过程前后历时一百八十五年。[6]建有泰、昌、慕、崇四座帝陵,泰东、昌西、慕东三座皇后陵和三座妃园寝。风水墙内外还建有端亲王园寝、怀亲王园寝、慧敏固伦公主园寝等陪葬墓。 (二)清东西陵的选址、风水与布局比较 古人在阴宅的选择上非常注重周围的风水条件,“《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7]清朝统治者对自己陵寝尤为重视,在选址方面非常注重四周的封闭性,要求陵寝有龙山、朝山、案山、砂山以及河流相称,让陵寝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起到“众星捧月”的效果。 1、清东陵的选址、风水与布局 清东陵位于昌瑞山脚下,“一峰挂笏,状如华盖。复龙雾灵山自太行逶迤而来。”[8]以雾灵山为祖山龙脉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