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举报
资源描述
-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江苏苏州常熟中学-2020学年高一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 “人治”和“法治”相对称。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孔子一再的用“克”学、日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统治的所谓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治是通过国家的权力推行其所支持的法律规则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治理方式,其实质是“人依法而治”,并非不靠人来执行。 B.人治只是把统治者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它不需要法律,以统治者所掌握的权力作为推行的力量。 C.礼治是按照整个社会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人们经过教化,依照某种仪式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D.法是依靠国家权力来保障其效力,礼维持规范的力量则来自于传统。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没有法律并不影响乡土社会下的秩序。它自有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无需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的行为的,一个人如果失礼,不仅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会在道德上受人唾弃。 C.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也很少变动,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可以凭借自己和前人的经验、规定的方法行事即可。 D.乡土社会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新的问题,过去证明有效的生活方法无法应对这些问题,无法保证传统的效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学而时习之”,乡土中国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学到社会所累积的有效经验,就能应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获得满足需要的愉快。 B.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C.所谓“富而好礼”,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地,只要是主动服礼,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内在地限制人的行为。 D.所谓“克己复礼”,礼的养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动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束,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不能离开社会。 【答案】1.B2.B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人治只是把统治者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表达太绝对,原文为“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统治的所谓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意思是礼治是一种人治,但它并不是以统治者个人好恶为准则的。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一个人如果失礼,不仅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会在道德上受人唾弃”理解有误,原文为“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所以一个人如果失了礼就不仅仅会在道德上受人唾弃。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只要……就可以……”理解有误,原文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对礼的服膺需要经过教化的过程。故选C 一、(四川成都三中-2020学年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一一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1.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是贵族,是英雄;刘邦是贫民,是个流氓。 B.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C.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D.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的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的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的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性格,正是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3.项羽进入咸阳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处事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B.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C.通过项羽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显示项羽的宽容待人、思乡心切。 D.这句话表现出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正是他输给刘邦的全部原因。 二、(甘肃兰州联片办学-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