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盂县第三中学校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举报
资源描述
山西盂县第三中学校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2020学年度高一考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陈士奇,字平人,漳浦人也。好学,有文名,不知兵。举天启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四年考选,授礼部主事,擢广西提学佥事。父忧归。服阕,起重庆兵备,寻改贵州,复督学政。母忧阕,起赣州兵备参议,进副使,督四川学政。廷臣交章荐士奇知兵。 十五年秋,擢右佥都御史,代廖大奇巡抚四川。松潘兵变,众数万,士奇谕以祸福,咸就抚。摇、黄贼十三家,纵横川东北十余年,杀掠军民无算;执少壮,文其面为军,至数十万。士奇檄副使陈其赤、葛征奇,参将赵荣贵等进讨,屡告捷。而贼狡,迄不能制。士奇本文人,再督学政,好与诸生谈兵,朝士以士奇知兵。及秉节钺,反以文墨为事,军政废弛。石砫女将秦良玉尝图全蜀形势,请益兵分守十三隘,扼贼奔突。置不问,蜀以是扰。 明年十二月,朝议以其不任,命龙文光代之。士奇方候代,而阳平将赵光远拥兵二万,护瑞王常浩自汉中来奔,士民避难者又数万,至保宁,蜀人震骇。士奇驰责光远曰:“若退守阳平关,为吾捍卫,不惜二万金犒军。如顿此,需厚饷,吾头可断,饷不可得也。”光远退屯阳平,王以三千骑奔重庆。明年四月,文光受代,士奇将行,京师告变。士奇自以知兵也,曰:“必报国仇。”遂留驻重庆,遣水师参将曾英击贼于忠州,焚其舟;遣赵荣贵御贼于梁山。献忠由葫芦坝左步右骑,翼舟而上,二将败奔,遂夺佛图关,陷涪州。士奇征石砫援兵不至。或劝:“公已谢事,宜去。”士奇不可。贼抵城下,击以滚炮,贼死无数。二十日夜,黑云四布,贼穴地轰城。城陷,王、士奇及副使陈纟熏、知府王行俭、知县王锡俱被执。士奇大骂,贼缚于教场,将杀之,忽雷雨晦冥,咫尺不见。献忠仰而诟曰:“我杀人,何与天事!”用大炮向天丛击。俄晴霁,遂肆僇。士奇骂不绝口而死,王亦遇害,贼集军民三万七千余人,斫其臂。遂犯成都。(《明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文名,不知兵兵:战争,军事B服阕,起重庆兵备阙:停止 C而贼狡,迄不能制迄:至,到D请益兵分守十三隘益:增加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士奇以国事为重的一组是(3分) ① 士奇谕以祸福,咸就抚②再督学政,好与诸生谈兵 ② 士奇驰责光远曰④士奇自以知兵也,曰:“必报国仇。” ⑤或劝:“公已谢事,宜去。”士奇不可⑥士奇骂不绝口而死 A①③⑥B③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士奇在文采上很有名声,多次主持地方学政。给父亲服丧完毕后,被起用为重庆兵备,不久又改任贵州学政。 B陈士奇虽为文人,但也熟知军事,他带兵平定了松潘兵变和摇黄贼十三家,就是有力的证明。 C陈士奇在危急关头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魄力。斥责赵光远、坚守城池、抵御献忠的进攻,无不表现了他魄力的非凡。 D陈士奇做人有气节。被俘后,大骂不止,最终遇害,表现了他与贼人势不两立和毫不妥协的气节操守。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石砫女将秦良玉尝图全蜀形势,请益兵分守十三隘,扼贼奔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8、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 9、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三、11、三、11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1928年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九一八”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后来他对萧乾讲,“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他庆幸自己能在上海结识鲁迅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他是在他们的指引下认识中国的。 1932年圣诞节,斯诺与海伦.福斯特.斯诺在东京美国驻日本使馆举行婚礼, 后游历日本、东南亚、中国沿海一带。1933年春天在北平安家,住在东城盔甲厂胡同13号。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为教书方便,他在海淀镇军机处4号院购买了一处住宅,因为坐落在海淀台地之上,可以远眺颐和园和西山风景。斯诺和夫人非常喜欢燕京大学的美丽风光,斯诺热爱中国,热爱海淀。他努力学习中文,还请了一位满族老先生指导。来北平之前,他就接受鲁迅先生的建议,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想通过小说来向西方揭示中国的现实。 斯诺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夕,燕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斯诺积极参加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他家是许多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驻北平外国记者,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并联系驻平津的许乡外国记者届时前往采访。斯诺夫妇则在游行当日和其他外国记者跟着游行队伍,认真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 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 北平沦陷后,斯诺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进步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参加抗日游击队或奔赴延安。 9月末,斯诺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在报道中,斯诺称赞这场战争是“伟大的表演”,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是许多人所没有料想到的。 接着,斯诺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横越中国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再一次去延安,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 他惊异地发现:尽管日本人取得了所有重大战役的胜利,但从来没有赢得一项政治决定,从来没有能够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 他称赞:最大资产,也许就是他的革命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他夸奖八路军: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_一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因患癌症病逝。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遵照斯诺的遗嘱,经中国政府同意,1973年10月19日,斯诺一部分骨灰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 相关链接 ①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②萧乾在与斯诺的交往中,对他善于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钦佩不已。1936年,斯诺在《星期六邮报》上预言:“日本不久要招来一场行将震撼全世界的抵抗。”1944年4月9日,他又在该报上预言,殖民主义必将灭亡。 (1)斯诺热爱中国,材料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2)斯诺的洞察力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四、语文文字运用(12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 ②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