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广东省熊永红老师

举报
资源描述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茂名市愉园中学 熊永红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练习诗词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法。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词作是有感而发的产物。 (三)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方法: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内心情感;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展开讨论,体会典故及借古讽今的写法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 2.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高度概括了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的精神财富。今天将与同学们学习一首宋词经典佳作——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释题:“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二)识人知境,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但屡屡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2.关于南宋: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都城在临安(今杭州),版图主要在东南方,是与西夏、金朝和大理并存的政权。南宋经济虽发达,但军事实力软弱,面对金国、西夏的侵扰,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奉行投降路线,无意收复中原。 (三)品词析情 【读】 朗读 1.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划出节奏。2.指导朗读。 过渡:朗读时很多同学,都能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些味道。其实,就是没把这首词的韵味读出来。接下来,以词中的三个问答句为切入口与同学们探究这首词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再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品】 品三问 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思考: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作者是镇江知府,镇江作为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 (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抒发了作者无奈,伤感,抑郁的情感 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思考: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因此可以说,下片前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反。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又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未无失智天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天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悟】 1.“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词中为什么 只引用前半句?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ー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儒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 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类的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又意在言外。 2. 说说作者想籍此词表达怎样的情感? 归纳:这首词借古喻今,反衬讽刺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怯懦苟安。暗含了词人对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秀】 1.朗诵比赛。要求:这是一首“壮词”,词人一方面追慕古代英雄的豪壮之气,诵读时要感受其壮怀激烈的气概;另外一方面慨叹感伤现实,诵读时要体味词中蕴含的悲愤慷慨之气。要读出词韵味。 2.粤方言朗诵。我用方言为“嘉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做推广。(老师范读,同学们跟读,有方言的基础,同学们很快就学会诵读,并觉得粤语诵读的韵味更悠长,读得兴致高涨。) 3.小结 同学们,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词,经典从不会因为时光的老去而褪色,反而在时代传承中愈加闪亮,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们与辛弃疾相隔久远,依然能感受到他那炽热的爱国热情,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同学们,传承经典,共扬文化,我们一起来。 3. 课堂最后,欣赏廖昌永的歌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辛弃疾的作品,体味作者情感。 2. 背诵本词。 3. 阅读:刘鹗公著的《说南宋》。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问江山 悲 问兴亡 叹 问对手 赞 【教学反思】 1. 叶嘉莹先生一直身体力行推广吟诵,并提倡吟诵从孩子抓起。本节课原设计有“吟诵”这一环节的,在课前练习时,学生一直提不起兴趣,或许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模式,好怪异;或许是“平长仄短入促韵长”的声音长短很难把握,课堂上没法达到预期目标,因而删去了。诚然,最大的原因是本人对吟诵诗词的方法不精通,因而,期待本次大赛组织领导能邀请这方面的专家来做讲座,给我们补补吟诵诗词这块短板。 2. 方言吟诵,别有韵味,趣味无穷。利用本地学生会说粤方言的语言优势,用粤方言诵读的形式,对推广诵读经典诗词也不失是一种折中的办法。同时,用粤语读诗词,可以更准确辨别诗词的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判定最凑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