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二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甘肃省谢青老师-教案课件学案说课稿知识点汇总试题真题测试锻炼-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举报
资源描述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  谢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这首诗。      2.感受诗歌的节凑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3.深刻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节凑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吟诵的唐诗宋词中有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许多作品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如此。公元760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再一次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追踪作者:     1.学生简介杜甫。     2.全班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草堂听雨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2      2.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3.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四、走进草堂,聆听心声      1.本诗可以分为四小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一小节包括哪几句诗,为什么?若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可以怎样拟?      2.品读诗歌:你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你觉得其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预设: (1)第一小节  ①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  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痛惜)(生齐读)(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2)第二诗节   ①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3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③群童为何抱茅?   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铺床……。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④“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3)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下雨,秋雨还是不请自来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  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 (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板书)。   ②:这一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③“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确:“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  (4)第四诗节   ①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4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②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3)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    (4)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五、寄遥杜甫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六、课堂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七、奇思妙想:(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  5  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秋风破屋  痛惜  群童抱茅  痛心  夜雨湿屋  痛苦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