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四川省蔡玉梅老师-教案课件学案说课稿知识点汇总试题真题测试锻炼-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举报
资源描述
《回延安》 教学设计    四川省达川区亭子职业高级中学 蔡玉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概括诗歌的场景描写;       3、体会本诗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让学生掌握多种艺术手法在诗文中如何灵活使用,并能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法表情达意 【教学方法】       朗读、启发式。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学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陕北高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市,那里宝塔耸峙、蓝天碧水,它就是历史名城,我国的革命圣地——延安。(板书:延安)     作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延安,当年曾如母亲那样吸引大批优秀中华儿女来到自己的身边,哺育他们成长,鼓励他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冲锋陷阵,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一员。(板书:贺敬之)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回”之人  “回”之时(由“回”字引述出“作者名片”和“写作背景”并补充板书课题“回”)  作者名片  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当代诗人、剧作家。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7岁入党,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写作背景  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延河》上。 四、“回”之景 “回”之情(体会每部分叙写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全诗共五部分,每一部分别叙写了怎样的场景?并体会诗人在每个场景中所抒发的情感及朗读时的语速语调。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及情感,并提示阅读时的语速语调。)板书:      回     忆      话     延安     看     颂  五、“表达”涌动“千万情”(从前四部分中五个“千万”入手,贯穿全诗,详读各部分,通过典型的艺术表达方法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掌握多种艺术手法在诗文中如何灵活使用,并能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法表情达意。)       1、第一部分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提示: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内心的情感,如“抓”“贴”“搂”“扑”等,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的想象,有不尽之意;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了作者的自我感受,如“唱”“笑”“招”。)       (让学生带着如愿以偿的激动喜悦情感诵读“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而引述串联下一节中“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        2、作者踏上千万里的革命道路后,在天南海北想着有关延安哪些事或情感?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山、水、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养育之恩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火热的生产、战斗、学习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培育之恩)          讲解本部分运用的比兴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从别的事物引出所咏之物。  (教师引语“千里万里奔赴到母亲的怀中,定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齐声诵读第三部分)         3、(1)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凝炼的语言描绘了喜庆相逢、亲人团聚的动人画面。         (“围”字写出窑洞里人们欢聚一堂的情景;“响”字写出了窑洞外还有亲人接连不断前来探望的欢乐气氛,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与延安人民的深情厚谊。)        (2)前来探望的群众很多,写了哪些代表人物?   (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娃娃们分别代表了老、中、青、幼四代人,选取典型,详略得当。)         (千言万语说不尽,定要亲自去看看延安母亲的千变万化,引入第四部分。)          4、延安母亲有哪些变化?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四个排比,同时重叠使用量词,十分有气势,描绘出延安十年来欣欣向荣的巨大变化,饱含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  (千万的情怀凝聚成对母亲高声地赞颂与祝愿,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五部分。)      5、诗人如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历史的跨度来歌颂延安?       (从杨家岭的红旗起兴,引出革命浪潮由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几十年的战斗历程,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奔涌向前,回顾了延安的光荣历史,也展现了继续为革命作贡献的美好未来。)    (《回延安》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文人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信天游”形式的民歌。引出“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六、“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章法上: 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七、课后作业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并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次  回         里  忆    千万  语  话     延安         遍  看         情  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