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安徽省许琼老师-教案课件学案说课稿知识点汇总试题真题测试锻炼-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举报
资源描述
4.《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千盏万盏灯笼红,徽州古城年味浓——徽州古城春节张灯结彩图片欣赏)。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二、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 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二、 课文导学: (一)听读思考: 听课文朗读,注意两点:  1.文章从第几段开始写“灯笼”? 2.文章依序写了哪些“灯笼”? (二)内容梳理:  1.自读3——11段,说说文章围绕这些“灯笼”写了哪些事? 2.从内容来看,你能给这些故事分成哪几类? (三)情感体悟:  1.于作者而言,这些故事值得回忆的原因是什么? 2.这些故事哪些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哪些是作者想象虚构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资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3.最能体现作者浓烈的爱国感情的句子是哪几句?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1)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表达自己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的誓愿。 (2)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作者从个人情感圈子跳出,升华为爱国情感的表达,体现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四)学习小结:  A.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呢? 1.是叙事的线索,串联起各个事件。  2.是抒情的寄托,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寄托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敢于担当的壮志激情。 3.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内涵。  B.通过此文的学习,你对散文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有何认识?  1.以小见大 2.一线串珠  3.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三、作业布置:  传承“灯笼”文化——请以古诗文中的“灯笼(灯)” 为专题辑录古诗并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