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一、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加快推进现有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要按照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对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实施全面截污和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沿河截污、调蓄和治理等措施,系统提高城镇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理效率,促进阳信县水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加快阳信县新城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商店镇污水处理厂项目、阳信县流坡坞镇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保证2022年前投产运行。城镇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对重点区域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须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时投运。 按照雨污分流,分区排放的原则,优化幸福河、阳城四路及部分老旧小区分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相结合,建立污水收集-处理-再生利用系统,污水实现全面收集与妥当处理,区域水环境得到切实保护。 推进清洁生产,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促进垃圾减量。建立高效的回收体系,加强阳信县垃圾资源化的管理。采用以垃圾焚烧形式为主的处理方式,建立由垃圾收集点-中小型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构成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 二、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提升 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阳信县2017年以来把提升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环境作为树立阳信形象和推动阳信发展的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建设,不断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力度,积极开展绿荫行动,保护园林资源,提高绿化覆盖率;建成翠岛湖、荷花湾、九龙湖、鸭梨杯等公共绿地以及河道绿化的建设和提升优化。阳信县建成市级以上森林乡镇5个、森林村居50个。十三五期间新增森林面积11.88万亩。在滨州市内率先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连续多年排名全市第一。 水环境工作情况,2019-2021年河流水环境质量持续飞速提升,2021年省控秦口河何家桥断面水质指数8.4726;白杨河小开河渡槽断面水质指数7.6428;钩盘河后周桥断面水质指数8.4083,3条重点河流断面21项水质指标浓度均值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主要指标分别同比改善36.7%、81.7%。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2021年申请专项债9800万元,采用EPC模式由第三方全县整体推进,已完成68个村庄、13条黑臭水体治理。总投资723.73万元的白杨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于2020年投入运行。 大气环境工作情况,2019-2021年间,综合指数、优良率、PM10污染物均呈逐步优化趋势;2021年PM10平均浓度8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1%,PM2.5平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9.2%,优良天数229天,优良率62.7%,综合指数4.8,同比改善10.4%。投资3900万元以上的水落坡镇古家具产业集群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组织辖区内700余家单位开展阳信县2021年大气污染源填报工作。在2020年应急减排清单的基础上,完成辖区内300余家工业企业2021年应急减排清单的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细化相应应急减排措施。 土壤和固体废物治理工作情况,逐步加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完成89个地块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通过审查;共计2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地下水、土壤自行监测。加强危废管理,持续开展全县危险废物专项排查整治,三年共计检查涉危废企业490家次,发现问题累计380余项,全部完成整改;117家涉危固废企业纳入滨州市企事业单位固体废物管理台账信息系统,97家产废单位全部纳入全国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进行动态管控。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共计完成233家次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督促7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三、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明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最根本原则,所谓生产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简而言之,是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故而也被称为物质生产力。生产力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劳动者是具有自主性、主体性的人,在生产活动中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劳动对象是指除人以外的自然。从本质上讲,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过程即是劳动主体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以某种生产方式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因而,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本质内容便是要处理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实现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和谐共进,也即是解决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展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正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而展开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一切工作包括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认为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运用科技的手段来发展生产力,以科技手段来改善劳动主体的生产效率,从而调节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持续发展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明了道路。21世纪以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该思想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主张要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基本国情下,我国对发展有了更深的认知,认为环境就是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 (二)以不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内容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改造自然以及支配自然。然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脱离了自然,人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历史事实证明,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终究会自食恶果,形成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立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为人类的持续发展不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秉承着这一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足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改革开放后,面对自然环境的威胁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的局面,我国迅速做出反应,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管理体制当中,提倡以科技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以确保环保工作的顺利展开。此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植树等活动,以此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规律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石,提出要全面构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蓝图全面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2012年以来,蓝天、清水和绿地才是真正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核,才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我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欣欣向荣的文化,百花齐放的艺术,安定和谐的社会,日益健全的民主,和全面彻底的小康,同时也是实现生态绿色的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生态兴衰关乎文明兴替,解决生态问题根源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由此看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它们无不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内容。 (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逻辑归宿 在这一社会中,人不再被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是当作目的,人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达到高度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理想也成为终极价值追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极其不易的,它不仅要求高度重视人的能力、交往关系、需求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求重视生态环境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大意义。人是社会性存在的,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但是,与此同时,人也来自于自然,是自然中的存在物,是在自然中通过劳动创造了人,并创造了社会和社会关系。因此,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关系,也离不开自然。这也即是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人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条件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人的生活、活动的环境。工业文明时代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然而这种发展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它对生产力发展的片面追求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 与工业文明不同,生态文明力求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辩证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要求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实现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质量提升,充分释放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在各领域的发展中更多地融入生态要素[11]。这即是说,生态文明要求人在考虑到自然的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地对自然进行改造,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实现人在自然规律下的自由发展。改革开放至今,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人的发展到生态文明概念的正式出现,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以及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摸索初创逐渐走向成熟,从零散走向系统。长达40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展示出了我国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努力,也充分体现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五、 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基础 地理位置优越,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鲁北黄泛平原,徒骇河、马颊河下游,德惠新河东岸。205国道、滨博高速公路纵贯县境东部,省道大济路纵贯县域中部,德龙烟铁路横贯县域南部,设阳信站,滨德高速公路横贯县域北部,设阳信出入口。阳信县既面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又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战略区域叠加辐射地带。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阳信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制定美丽阳信、生态阳信等重大政策措施,全力推进蓝天、碧水、乡村清洁等重大环境治理工程,1+1+9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9大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拥有小开河国家湿地公园和白杨河湿地公园。2021年,三条河流断面水质监测全年平均水质均达到Ⅳ类水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PM2.5均同比改善10.1%以上,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三个中国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典型模式示范基地之一。 创新实力升级,阳信县发挥优势、优化升级,动能转换全面加速。拥有市级以上人才平台项目117个,争取省级重点项目22个、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14个、市重点项目61个,获批专项债券项目34个、资金额度24.23亿元。入选省重大项目3个、省新旧动能优选项目7个、市重点项目57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6家。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获评智慧化工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