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行动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行动计划 一、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 建设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旧居、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遗址等、理论宣讲基地等条件较成熟、具有典型性的涉宣教培训基地,以气候变化、动植物资源、水源保护利用、湿地保护以及历史文化等为主线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感知文化、自然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依托典型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生态文化点,依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环保基地文明创建示范点和中小学校等面向群众的活动场所,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点。普及污染物减排、节约用水、生态产业技术及环保知识,最大化发挥其传播交流环保知识、生态工程技术、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信息的功能。 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推进乡镇(街道)、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全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建立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 二、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 在建国初期,据不完全统计,境内重大水土资源流失区域总面积约为116万方公里。位于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县,此前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自上世纪80年代起,长汀县便在全县开展了新一轮关于水土流失环境保护治理的攻坚战,经过几代人30年的努力,全县森林覆盖面积已经达到37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9.4%,生物防火林带330公里,省级森林生态乡创建率已经高达83%,被誉为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榜样。 (二)沙漠化迅速发展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沙漠化危机地区之一。沙漠、戈壁、砂质化和沙漠化等地区土地总面积约149万方公里,占2010年现有国土用地总面积的15.5%。在我国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高原中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有112万亩广阔的绿色海洋。它就是中国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塞罕坝农业林场整体占地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农业林地整体占用的总面积112万亩,森林绿地覆盖率达到80%,林木总体的蓄积量更是多达1012万立方米。正是因为塞罕坝几十代人所共同做出的巨大贡献,才将塞罕坝这片荒无人烟的砾石砂砾土地彻底转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文明绿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他们的事迹无疑是这句话最好的体现。 (三)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中国境内的各类高等植物物种类型和主要物种中大约15%属于一种濒临灭绝物种状态,仅其中一类在中国高等院校中被明确列为物种濒临灭绝的高等植物就高达4000种。30多年来的动物研究监测结果显示,高鼻猴和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稀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分布密集地区明显变窄,种群分布规模明显锐减。 (四)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比南方更为严重。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约占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炭作为一种环境污染性极强的能源,其在空气中燃烧会使空气中产生许多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这也是导致世界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罪魁祸首。我国工业废渣每年产出的垃圾量已经超过5亿吨,而且其处置能力也远远低于排放。1988年全国累计积存废料量达66亿吨,人均积存6吨。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因为这片土地应该是推动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一个空间载体,必须要好好爱惜每一存土地。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应该十分注重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捍卫海洋利益,进一步朝着海洋工业强国方向迈进。 (二)全面促進资源节约 俗话说的好,节约资源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是维持环境良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必须从中学会合理地节约和利用资源,控制好能源消耗量,全力推进水的循环利用。 (三)推进绿色发展 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的整体节约与循环综合利用,倡导健康绿色、低碳生活惯,反对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开展创建一个绿色家庭、一个绿色校园、一个绿色社区的实践活动。 (四)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增加了森林、湖泊、湿地等的覆盖率,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抗旱等能力。加强防灾减危管理体系的建设,增强对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预防。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想要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更加自觉地珍惜和爱护大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目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 阳信县生态文明建设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提升环境保护能力作为指导,健全完善生态制度;以环境质量不降级、资源利用不超载为核心目标,以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以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把阳信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生态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体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目标 1、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阶段(2022-2025年) 明确全县生态环境空间分布特点、重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和压力,按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考核标准,夯实基础,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壮大服务业,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水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总体目标得到有效巩固,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产业格局、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科学,经济运行持续健康增长,生态系统基本处于健康、稳定发展状态,环保基础设施完备健全。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2、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提升阶段(2026-2030年)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升级,生态制度持续优化,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自觉提倡绿色、环保、低碳、俭约的生活方式,基本建成生活宜居舒适的美丽生态家园。 (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根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山东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山东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山东省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鲁环发〔2020〕16号),阳信县按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6大领域,包含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节约与利用、产业循环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方式绿色化、观念意识普及等10大类任务,共34项建设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20项、参考性指标14项。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在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顶层设计: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8日,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理念,并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2017年10月18日,明确提出实现生态文明体制的转型升级,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 美丽中国内涵丰富,可谓集环境、生活、百姓、时代和社会之美于一身,囊括现代社会的五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态文明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核,而美丽中国的构建,必须立足于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行动指南,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欣欣向荣,生态绿色宜居。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务必秉承开源节流的重要理念,优先实施保护和节约的举措,力求自然恢复,构筑两型社会的产业框架、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恢复自然的初始状态。首先,要实现产业结构上的转型。40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告诉,建立在牺牲环境之上的发展断不可取,即使获得一定的发展也不可持续。因而,理应大力构筑和完善生态发展的经济机制,以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着力点,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和金融的绿色发展,同时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和生产产业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力图实现绿色产业结构的突破。其次,助力消费和能源生产的转型升级。全方位地打造绿色、环保、安全、时效性强的能源机制,改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惯,大力推行绿色消费方式,杜绝一切铺张浪费和不合理的浪费,竭力打造绿色学校、社区、出行和家庭等,机关单位也要以身作则,以节约为荣。再次,大力倡导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要大力实施国家节能行动,在控制对资源开发与消耗的同时,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保障资源永续。最后,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污染监控、有害气体排放的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等绿化活动。 历史事实与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发展告诉,只有坚持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对解决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决心,也体现出国家的高瞻远瞩与高度负责的气魄与胸怀。 (二)公众意识: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公众生态意识是公众从人与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念,是公民尊重自然的伦理意识,是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价值意识。 注重培养公众生态科学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以及生态审美意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都致力于真、善、美的追求,因为它们是人格走向完善的基本要素。一般而言,科学致力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