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工作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工作计划 一、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 建设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旧居、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遗址等、理论宣讲基地等条件较成熟、具有典型性的涉宣教培训基地,以气候变化、动植物资源、水源保护利用、湿地保护以及历史文化等为主线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感知文化、自然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依托典型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生态文化点,依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环保基地文明创建示范点和中小学校等面向群众的活动场所,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点。普及污染物减排、节约用水、生态产业技术及环保知识,最大化发挥其传播交流环保知识、生态工程技术、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信息的功能。 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推进乡镇(街道)、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全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建立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 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位 打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示范区,统筹协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和污染综合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逐渐提升。 打造绿色协调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高质量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拓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更加合理,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全民生态自觉稳步提升。 打造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化工业转型、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中国第一牛县阳信鸭梨民俗文化三大特色品牌,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三、生态文明宣讲 阳信县按照1356,4+N即一个中心、三大主题、五传播五践行、六种方式,4+N建设标准的总体思路,以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依托县文化中心,整合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体育馆的资源,建设阳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县新华书店,建设教材研发基地和宣讲员培训基地,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所)。 阳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各乡镇(街道)共同开展义务植树、生态文明宣传、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世界环境日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 四、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 在建国初期,据不完全统计,境内重大水土资源流失区域总面积约为116万方公里。位于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县,此前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自上世纪80年代起,长汀县便在全县开展了新一轮关于水土流失环境保护治理的攻坚战,经过几代人30年的努力,全县森林覆盖面积已经达到37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9.4%,生物防火林带330公里,省级森林生态乡创建率已经高达83%,被誉为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榜样。 (二)沙漠化迅速发展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沙漠化危机地区之一。沙漠、戈壁、砂质化和沙漠化等地区土地总面积约149万方公里,占2010年现有国土用地总面积的15.5%。在我国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高原中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有112万亩广阔的绿色海洋。它就是中国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塞罕坝农业林场整体占地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农业林地整体占用的总面积112万亩,森林绿地覆盖率达到80%,林木总体的蓄积量更是多达1012万立方米。正是因为塞罕坝几十代人所共同做出的巨大贡献,才将塞罕坝这片荒无人烟的砾石砂砾土地彻底转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文明绿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他们的事迹无疑是这句话最好的体现。 (三)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中国境内的各类高等植物物种类型和主要物种中大约15%属于一种濒临灭绝物种状态,仅其中一类在中国高等院校中被明确列为物种濒临灭绝的高等植物就高达4000种。30多年来的动物研究监测结果显示,高鼻猴和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稀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分布密集地区明显变窄,种群分布规模明显锐减。 (四)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比南方更为严重。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约占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炭作为一种环境污染性极强的能源,其在空气中燃烧会使空气中产生许多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这也是导致世界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罪魁祸首。我国工业废渣每年产出的垃圾量已经超过5亿吨,而且其处置能力也远远低于排放。1988年全国累计积存废料量达66亿吨,人均积存6吨。 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的必然选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作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只有贯彻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人们的需要才得以满足,美好生活的愿望才得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幅蓝天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充分发挥生态的优势,就拉长了发展的链条,增进了人民的福祉。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被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终将被历史淘汰。利用科技和创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才是长远之策,才能在与强国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环境就是聚宝盆、摇钱树,不能吃着祖宗的饭,还砸子孙的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基础,是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依托,只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后代才得以延续,才能在祖国的净土上繁衍生息,实现永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能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举措 能源资源的过度开采最终导致其枯竭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迫使必须寻找新的可代替能源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压力,天然气、可燃冰等新型能源的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人类即将步入洁净新能源时代。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融入生态理念应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国家要建立低碳经济体系,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增强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落后企业转型,支持采摘、草牧业、沙棘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建设生态旅游业,倡导生态富民,让百姓在绿水青山中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日复一日地制造、加工、装配着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用、行等方方面面的生产生活资料。要实现生态、绿色生产,企业首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专业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将绿色生产理念上升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要时刻關注生产过程中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地将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其次,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加工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逐步从低端的组装、装配的加工型企业向自主研发型高端科技企业转型,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最后,在消费流通领域,企业要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地减少流通环节,对产品的包装要讲究适度,避免过度包装,真正将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生产理念贯彻落实到产品之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弥补法律上的漏洞,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严管,在过程中严格执行,從结果上严厉问责。巩固环境改善成果离不开严格监管、铁腕治污,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予以严格处罚,建立问责制来倒逼生态的良好,用生态红线、环保高压线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树立模范典型和诚信经营意识,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检查。作为社会公民,要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自己的社会参与度,积极行使自己的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谨慎负责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自觉加入参与到社会、社区的决策中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妥善管理好自己分内的事务。 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人们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到建设生态博物馆,小到在社区和道路两旁的宣传栏里利用文字、图片普及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在全社会掀起共同学生态知识的热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进行文化生产的企业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文化作品的始终,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塑造鲜明的主题,以影视作品、相声小品、魔术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实现优秀的文化作品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的目的,使人们群众在休闲娱乐之时也能受到影响、熏陶、感染,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摒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的行为惯,在维护生态环境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社会建设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社会公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衣、食、住、用、行五个方面。首先,公众要自觉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购买衣物时尽量选择天然棉质为原材料且颜色较浅的产品,尽量不要购买含有化学添加剂成分、含有染料的衣物,要崇尚简约、轻便的生活观;在食品方面,要尽量购买绿色纯天然无公害不含添加剂带有绿色产品标识的食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可以种植绿色蔬菜、水果,尽量多食用清淡、新鲜的食物,减少吃煎、烤、炸等油腻,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带有危害的食品。 六、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2020年后分两个15年,到2050年与我国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 目前,世界上关于生态文明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在这里,我简称为A模式、B模式、C模式。 (一)先增长后绿色化的A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一个国家先从低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进入高人类发展高生态足迹,然后再降低生态足迹进入高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的目标区域,这是发达国家的先褐色后绿色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人均GDP普遍在3万美元左右,人类发展指数在0.8以上,但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10吨左右,人均生态足迹普遍超过地球生态供给能力两倍及其以上。这实际上走的是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发展道路。 (二)跨越式进入目标区域的B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人们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低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状态,一步进入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人类发展低生态足迹。这意味着在提高人类发展水的同时降低生态足迹。理论上,这样的思路看起来有道理;但是实践上,常常走不通。因为跨越式发展的B模式常常需要有高度的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而发展中国家总是受到旧观念、旧制度、旧技术等状况的抑制,有效法先行者的惯性。 (三)追求有绿色竞争力的C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人均GDP达到2-3万美元,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以上,人均生态足迹有走高的趋势,虽然超过地球人均生物承载能力,但是严格控制在不超过全球人均生态足迹水即2.6地球公顷之内,特别是不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3.5地球公顷。这是一个宏伟的绿色发展目标,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就意味着我国用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 对于中国来说,发展C模式是相对可行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要把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