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七单元复习资料及精典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部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七单元复习资料及精典教案 三年级语文 一、读拼音写词语。 qīnɡ róu jī dòng xǐ huān liè rén fù qīn shēn shǒu chì bǎnɡ cōnɡ mínɡ shuǐ ɡōu cōnɡ mánɡ 二、根据拼音写出同音字。 jī (   )动  打(   ) 公(   ) (   )器 qì (   )官 放(   ) (   )车 生(   ) 三、辨字组词。 四、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 (2)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 (3)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 (4)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 五、从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替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 (1) 这道题我一直搞不懂,直到他列举出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才一下子明白过来。(     ) (2)两洋的海水交织在一起,洪水猛烈上涌,波浪互相撞击。(    ) (3)为了不影响别人,同学们在阅览室里放轻脚步,非常小心地走。( ) (4)我茫茫然地望着神情专注、心气平和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 源:学*科*网Z*X*X] 六、课内阅读。 大自然的声音(节选)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   ),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   )。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   )。 1.按课文内容填空,在文中括号里写序号。 ①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②小雨滴敲敲打打 ③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 ④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是写______的声音的词。 3.本段中心句是第______句。 七、课外阅读。 森林里的“音乐大师” 每当夜莺嘹亮、甜美的歌声响起,一种难忘的、令人陶醉的感觉就会迅速传遍全身,整个心成了歌声的“俘虏”。那摄人心魄的婉转啼鸣透着力量和柔情,穿过夜色苍茫的原野,越过静若处子的水面,在静谧的树林中游弋,在泛着月光的涟漪里摇曳。 五月初,俄罗斯库尔斯克市郊。月光融融的夜晚,宁静、温暖、和煦的夜风轻轻吹过橡树林,四周一片寂静,静得好像是在等待“音乐大师”出场的音乐厅。“唧——唧——唧……”“大师”登台了,莺喙轻启,树林里立刻响彻着它那清脆、甜美的歌声,整个树林都好像被歌声包裹起来。其间的一草一木、一虫一物都在驻足聆听着这美妙的乐音,伴奏成了多余,清唱征服了一切。 沉寂两个多小时的树林被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它俨然是一位万众瞩目的歌唱家,一定要为听众一展歌喉。它一段接一段,一首接一首地唱,简直就像在开个人演唱会。 通常情况下,夜莺的个唱节目是固定的,但是当有“外人”出现时,节目就有所改变,个唱会就变成对唱会。著名摄影家、鸟类学家什捷因巴赫有幸欣赏到了夜莺精彩的“对山歌”。 头天晚上,他偷偷地接近夜莺,用录音机录下了它的个唱专辑,第二天晚上十一点,他来到树林里打开录音机,昨晚的音乐会立即重播了。正如什捷因巴赫所期待的那样,夜莺被惊动了,它感觉到这是一位不速之客,于是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开始激昂地高歌,想与录音机里的声音一决高下。 当关上小录音机的声音,它以为压倒了对方,就想趁热打铁把入侵者驱逐出境。它抓住什捷因巴赫脖子上的录音机,即使是相机的镁光灯频闪,它也不在乎,甚至有三次把它抓住了,它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险境。看到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什捷因巴赫无计可施,只好关掉录音机。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原野    的歌声    的音乐 2.用“______”画出第一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3.这篇短文称夜莺是“音乐大师”,是因为因为它一唱起歌来,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线的句子中“不速之客”指______,“一决高下“的意思是_____。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_________。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八、口语交际 上学路上,小明把吃剩的馒头随手丢在路上,假如你正好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对小明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习作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哪些现象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从你发现的现象中选一个写一写吧! 部编版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本单元以“童年的百花园”为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课文内容反映的是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几个部分。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中高兴的、有趣的事情,再走进课文,了解课文中描写的童年生活,进而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课题 内容简说 童年的 水墨画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这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 剃头大师 本文讲述的是怕剃头的表弟小沙让“我”给他剃头,结果害他去理发店剃成了光头,并且把姑父的睡衣弄得满是碎发的闹剧,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肥皂泡 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玩吹肥皂泡的游戏的经过,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反映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我不能 失信 课文通过讲宋庆龄小时候为履行对朋友小珍的承诺,放弃到伯伯家看鸽子的故事,赞扬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1.认识本单元的36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透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3.能在阅读中拓展想象,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熟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18.童年的水墨画…………………………………………………………… 2~3课时 19. 剃头大师………………………………………………………………… 2~3课时 20. 肥皂泡…………………………………………………………………… 2~3课时 21*.我不能失信………………………………………………………………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3~4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童年走进作者的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文中的同龄人进行心与心的体验和交流。 18.童年的水墨画 课题 童年的水墨画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学生) 2.准备歌曲《童年》。(教师) 3.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学习《溪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学习重点 读写生字、词语,想象《溪边》描绘的意境。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2.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歌曲导入。(用时:5分钟) 1.播放歌曲《童年》。 2.老师介绍自己的童年生活,启示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 3.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1.欣赏歌曲《童年》。 2.全班交流自己的童年生活。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用时:13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记生字。 2.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注意“染”的结构,“爽”的笔顺等。(教师范写) 4.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用形近字加减法、换偏旁、部件组合等方法识记生字。 3.同桌之间交流生字的写法,随教师书写。 4.小组内采取组词、造句等方法进一步掌握生字。 1.一字组多词。 染( )( ) 碎( )( ) 爽( )( ) 浪( )( ) 三、学习《溪边》。(用时:17分钟)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3.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1.熟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2.小组讨论交流诗中描绘的画面。 静静的溪水映着青翠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身影,鱼竿上立着红蜻蜓。大家都静立不动,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一片欢乐。 3.是在说鱼上钩了,打破了平静如镜的水面,人影便“碎”了。 2.《溪边》主要是描绘了孩子在溪边___________的情景。第一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 拟人化,将小溪比作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突出了小溪静和绿的特点。 四、赏读深化。(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1.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相应画面,赏析诗歌。 2.交流生活中类似的美好生活画面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以歌曲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学生字,掌握重点生字词。然后让学生熟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江上》和《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学习重点 理解《江上》《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前准备 制作教学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学习《江上》。(用时:17分钟) 1.指导学生朗读《江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 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体会其妙处。 3.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读《江上》,交流诗中的场景。 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泼水、嬉戏。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水葫芦”“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的妙处,体会诗歌意境。 3.第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