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达标生物试题(解析版)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无机盐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影响非常巨大,民间有句谚语“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内的无机盐主要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磷元素可用于合成核酸、磷脂等生物大分子 C. 缺氮时植株矮小,及时施加氮肥能缓解此症状,说明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D. “收多收少在于肥”是因为无机盐可以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植物体内的无机盐主要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 B、磷脂不属于生物大分子,B错误; C、氮元素属于大量元素,缺氮时植株矮小,而及时施加氮肥可以缓解此症状,说明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C正确; D、无机盐不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C。 2. 将甲、乙两个成熟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可发现( ) A. 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随后均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 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乙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 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随后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 甲、乙两细胞均不发生质壁分离,也均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 (1)活细胞;(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可以透过膜,所以放入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只质壁分离不复原,而放入甘油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可复原。 【详解】 由于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浓度均比细胞液浓度高,所以甲乙两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又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透过膜,所以放入蔗糖溶液中的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而放入甘油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即甲细胞只发生质壁分离;乙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故选B。 3. 下列关于各种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唾液淀粉酶既能催化淀粉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 B. 果胶酶能使果汁变得更澄清,但不会增加出汁率 C. RNA聚合酶能与基因的特定位点结合,催化遗传信息的转录 D. 纤维素酶应该在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保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作用条件温和(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脂肪水解,A错误; B、果胶酶能使果汁变得更澄清,同时也会增加出汁率,B错误; C、RNA聚合酶能与基因的特定位点(启动子)结合,催化遗传信息的转录,C正确; D、酶应该在低温和最适pH条件下保存,D错误。 故选C。 4. 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肽链合成过程中,tRNA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 B. 中心体复制和染色体组数的加倍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同一时期 C. 间期,能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核内合成,经核孔进人细胞质 D. 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显微镜观察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主要变化: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翻译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没有相应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配对,故tRNA不能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A错误; B、中心体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组数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经过核孔进入细胞核,C错误; D、有丝分裂中期,果蝇8条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易于显微镜观察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 5. 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S型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B.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提取物不能使R型转化成S型 C.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 D.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自身含有核糖体,可以自己合成蛋白质,A错误; B、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后,DNA被分解,不能转化R型菌,B正确; C、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或者过短,C错误; D、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侵染细菌时留在细胞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不含35S,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裂间期较分裂期更易发生基因突变,主要是因为间期持续的时间更长 B. 血友病、色盲、白化病等致病基因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 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不定向性;③突变率很低;④多数有害。基因重组: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分裂间期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复制时要解开螺旋,稳定性降低,A错误; B、血友病、色盲、白化病等不同致病基因(非等位基因)出现(导致患病)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而不定向性是指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B错误; C、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基因,可以产生多样化基因组合的子代,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水稻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而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不会出现四分体,也不会出现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7. 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 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 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肺部组织液增加 D. 若使用药物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体体温恒定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无法排出,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故使肺部组织液增多,C正确; D、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使用药物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可使患者尿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8. 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素,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的接头相当于突触)传递阻滞作用,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神经毒液作用机理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 B.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C.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 D. 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由题可知,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具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有可能作用于突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使神经递质失去与肌肉细胞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影响兴奋在神经细胞核肌肉细胞间的传递,A正确; B、毒液也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兴奋传递给呼吸肌,B正确; C、若毒液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则会引起呼吸肌持续收缩,不会引起呼吸肌麻痹,C错误; D、毒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导致呼吸肌麻痹,D正确。 故选C。 9.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类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农桑辑要》是元朝司农撰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其中描述“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此项操作与生长素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由谷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形成的 B. 打去“冲天心”是通过促进侧芽合成生长素发挥作用 C. 该实例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棉花开花结实的作用 D. 田间除草利用的是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植物生长的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为极性运输,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作用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