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v一、村落布局一、村落布局v二、庭院布局与居住功能二、庭院布局与居住功能v三、建筑营造工艺三、建筑营造工艺v四、三雕技艺四、三雕技艺自然环境v俊秀的山川、葱郁的植被为宗族聚居及其村落布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自然环境的优越润育了徽州乡野的秀美,v黄山山脉构筑了徽州北部的地形骨架,徽州中部的齐云山脉由红砂岩和砾岩互层组成,为典型的“丹霞地貌”,黄山白岳声誉之隆,几成徽州的代名词v徽州境内亦有众多河流如率水、练江、横江、丰乐水、布射水等,多属新安江水系社会环境v公元4世纪初晋未、9世纪唐末、12世纪初宋末的三次朝代更迭中,古徽州成为中原土族逃避战乱的首选之地v累至唐宋,皖南已是人文兴盛,名人辈出的旺地,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徽州地域文化,至明清发展到顶峰,以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篆刻、徽州刻书、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众多的地方民俗风情为代表的徽文化已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v徽商萌芽于东晋,是中国四大商帮之一早期徽商发展缓慢,南宋期间,北方汉人大量南迁,徽州人口急速增长,土地压力增大,迫使更多的徽州人外出经商明中叶以后,徽商崛起,傲视群英,特别在盐、木、茶、丝、药材、典当等项目的经营贸易上,独领风骚数百年,从“扬州为徽州殖民地”、“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说法,可见徽商实力之一斑。
v致富后的徽州商人,为了报效桑梓和光宗耀祖,将大量资本输回家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在徽商的住宅里,就有很多反映商旅生活、亲人盼归内容的木雕作品,如名为 商旅回归图的一幅木雕作品中就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徽州商贾生活,画面里的男人背着包袱,夹着雨伞在山路上行走,神色匆匆,画面上的女人倚在门旁,向远方眺望,神情忧伤期盼v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民居不但浓缩了中国传统的聚落文明和合院文化,更以其建筑匠意与装饰心巧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瑰丽与奇绝v徽州古代工匠以砖、木、石、铁、窑五种匠人组成“徽州帮”这些工匠凭借锯、凿、尺、刀、板、锤、铲等各式工具开展工作,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徽州建筑传统技艺同时得以展示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更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华部分,是古建筑艺术中灿烂的篇章v徽州民居主要分布在古徽州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六县)境内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如旌德、泾县,青阳、石台、东至等县,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浙江省的开化、淳安、建德、临安等县在这些地区里,徽州民居保存得最好的则要数黔县、歙县、屯溪等地歙县的棠模、棠越、呈坎、渔梁、潜口等,均有较为完整的古民居群。
清康熙徽州地图一、村落布局一、村落布局v(一)水口v(二)街v(三)巷v(四)祠社v(五)塔、亭、阁、桥、牌坊v(六)村落景观的组织v(七)徽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意象一、村落一、村落选址选址布局布局v风水文化是徽派民居建筑中重要的设计依据,对徽派民居建筑的布局和形态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选址上,徽州风水家认为,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其形成的地形轮廓具有丰富的寓意和内涵,是宗族文化的标志,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村落中的建筑必须按风水原则统一规划,讲究群体布局和水口营造v徽派古民居建筑在选址布局上,细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要求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追求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v徽州古村落多依水而建,总体上呈现出背山面水、山环水绕之势民居建筑在色泽、体量、架构、形式、空间上,都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的格调,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v一般而言,选址布局决定了民居村落大的轮廓,一些典型的徽派民居村落在布局上强调整体轮廓的规范化和系统性,形成了如“船形村”、“牛形村”和“棋盘村”等许多风水村落黟县西递村西递村v西递村西递村一个以单一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村落,自古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誉。
v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记载:西递“罗峰文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存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曰西递”v西递村落的布局富有特色,总平面呈“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多米,一条纵向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西向为主、南北向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整个村落被正街、横路街、后边溪三条街道和多条小巷及两条溪流分隔为秩序井然的组团,街巷两旁民居建筑错落有致v街巷多半不是平直的,街巷疏密有致,宽窄变化呈现出一种舒缓的状态街巷的起点和街巷交叉处形成节点,普通的节点只是巷道的转折和连接点,而大的节点则相宜地发展成中心、小广场起始点是街巷开始的序幕,多做高差变化,有很强的标志性和导向性;街巷的交汇点起着道路连接、转折的作用,并给人以指向和引导交汇点依据整个街巷的空间需求有疏有密,使街巷既统一连续又变化丰富交汇点尺寸扩大即形成各种各样的中心,如生活中心、祭祀中心、交往中心等黟县宏村宏村v宏村依山傍水,背靠黄山的餘脉雷岗山,西面有邕yong溪河和羊栈河v宏村的整体布局为所谓“牛型”设计,背靠的雷岗山为牛首,村口一对古树为牛角,民居群落为牛身,穿村而过的邕溪为牛肠,溪水汇入的月塘和南湖为牛胃,位于村外溪流上的四座木桥为牛脚。
v“牛形村”运用了“仿生”设计手法,别出心裁地将村落布局与传统农耕文化象征的水牛形状相附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思想的体现所谓牛角原为村头的两株高大的红杨、白果,暗合红白喜事之说依照村俗,有村民办红事(喜事)要绕红杨树三圈,办白事(丧事)则要绕白果树三圈,故而这两棵古树除风水树的功能外,还扮演着规导传统礼俗的作用牛胃意指村中央半月形的池塘,明永乐年间,时任山西粮运主簿的汪辛,带领村民将村中的一眼泉井掘为大池塘,池形作半月形,乃依风水之说“花开则落,月圆则亏”,故称“月沼”或“月溏”,涓涓清泉绵绵不断,象征生命之泉永不枯竭v在比喻牛身的灰瓦覆盖的街巷房舍中,密布有“九曲十八弯”的清渠,恰如牛身体里面纵横交错的“肠道”,故称“牛肠”,由于设计时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高差变化,虽然渠水曲折绵长,但十分流畅,宛如古代自来水v汪氏祖辈曾有族规:“牛肠”之水在每天早上点以前为引用之水,村民只有在点以后方可在“牛肠”中洗涮碗碟蔬菜和衣物,以保持水质清洁以后村中相继挖掘水井作为引用水,“牛肠”才渐次成为浣洗场所v后来又有许多人家引曲水入庭院,叠石掘池,埘花植树,营造一隅壶中天地v如德义堂,在庭院中布置了水池和水榭,池水于院外的“牛肠”相贯通,池侧的水榭设有美人靠,上悬匾额“临渊”寓意临渊羡鱼。
在池边的院墙上开有一圆形漏窗,透露着院外的景色,右下设有一个很小的扉门,意通内外,使墙里墙外,似隔非隔窗下的一株百年牡丹,花繁叶茂,在粉墙反衬下,尽显一园春色位于村外的南湖是牛形村落的牛肚,据说牛是反刍动物,应有双胃,因而按仿生原理,宏村也应有两个水池与之对应;另从风水角度而言,村中的“月沼”为“内阳水”,需另有“外阳水”与之对应,以求得阴阳平衡,利于族群发展,村人因之在村南掘地为池塘,作为牛形村的另一个胃,称为“南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牛形村落的格局一)水口v在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选址布局上十分讲求水口的营造,按照徽州风水理论,水是财富的象征,水口乃地之门户,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为了留住财气,必须选好水口,以利村落宗族人丁兴旺、财源茂盛水口有自然形成的,如黟县西递村的水口处,两山夹峙,中间一条小溪流出,实乃天然屏障;有人工造型的,如棠樾村的水口处,人工堆筑七个大土丘,称为七星墩,以形成锁钥之势;更多的村落水口是利用不同的山势、冈峦、溪流、湖塘等自然形态,加工营造,配置以桥梁、牌坊、楼台、亭阁或石塔等建筑,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加上茂密的树林,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水口桥v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门户,既是村落的标志,也是走官道进村的必经之地,几乎所有徽州古村落都建有这样的标志。
v水口除有防卫、界定、导向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水意义徽州古民居村落的水口大都有人工刻意营造的痕迹,如绩溪冯村的“天门”、“地户”设置最为典型冯村在上水口架设安仁桥,并在桥上方围设“天门”;在下水口筑理仁桥关锁水流,并建台榭于桥下方,象应“地户”;四周狮、象、龟、蛇几座山作陪衬,狮象守天门,龟蛇把地户,天门开,地户闭,给予村落极为强烈的安全感v唐模村的水口,建造了一座水阁楼作为导引;西递村的水口则建造有走马楼和刺史牌楼人们在借助风水表达吉凶观的同时,水口的营造,也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唐模水口亭(二)街v徽州街巷,作为民居的外界面与村镇的内界面的双重身份,深刻地反映出生活在这些村镇的人们一致认同的文化模式v徽州街巷序具有明晰的秩序感和方向感,它由主街巷道次巷道的环状多级网络系统,疏密有致,宽窄变化有序,呈现出一种舒缓、连续的状态,而且体现出变化多样的特点v徽州的街巷多半不是直线,不同走向的街巷交织成网状的交通不迷失其中需要依靠街巷中的标志,在此一块石头、一眼井都是人们定位的标志黟县西递村v街巷的起点或街巷交叉处形成村落空间和景观节点节点可划为不同层次,小节点通常为巷道的转折和连接点,而大的节点则多为村落中心、小广场。
起始点是街巷开始的序幕,多做高差变化,有很强的标志性和导向性v街巷的交汇点使道路连接、转折,给人以方向交汇点依据整个街巷的空间需求收放有致,使街巷既统一连续又变化丰富交汇点尺寸扩大即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中心,如生活中心、祭祀中心、交往中心等中心空间的豁然开朗很好地调节了巷道整体的封闭与幽深感v徽州很多村落沿溪流设街水街在村落景观塑造上往往起着关键作用水的流动,临河汲水洗衣,增添了生活情趣河上拱桥、桥亭、廊桥,美化了环境空间体系因抑扬、明暗、宽窄的变化而使窄狭空间变得生动有趣 宏村半月湖(三)祠堂v祠堂往往是村落中最宏阔华美的建筑,很多祠社前辟有较大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广场有的祠堂前有溪流环绕,或开池塘祠堂居于村落的“风水宝地”,也是景观中心v祠堂的营造看成事关族群的发展,祠堂作为宗族的精神支撑,如同宫殿坛庙显示王权的作用徽州祠社很大程度借用了宫廷建筑的方法如对称布局、强调纵深秩序,或一字形展开,显示其宏阔v祠堂主景一般为祠堂前门屋,用料硕大,精雕细镂,常冠以五凤楼或歇山式屋顶,有时还有牌坊引导绩溪龙川村胡氏宗祠 歙县呈坎宝纶阁(四)塔、亭、阁、桥、牌坊v塔、亭、阁、桥、牌坊在村落中主要用于点景,布置较为灵活。
v塔用于镇风水,一般依风水格局,设在村落周边,成为中景要素如黔县碧山云门塔,径县查济村三塔;v亭的布置最为自由,除了园林内,还可以在交通线上任意处;v阁最初为贮藏性质的建筑,当然包括藏书因为有了书香气,便有了祈文风昌盛的文昌阁阁的尺度较亭大,常布置在较开阔的水口区如绩溪石家村的魁星阁、款县许村防溪的大观亭;v桥是村落构景极活跃的要素,经常与亭廊结合,形成桥亭、廊桥;v牌坊是用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建筑,一般设在主要交通线的关节点,如村口、宗祠前、里坊入口等棠樾牌坊群歙县四角牌楼(五)徽州村落的景观意象v自然质朴村落景观实际上是徽州秀美自然景观的延展;v飘逸流动穿村而过潺潺溪流、曲折婉转、步移景异的街巷,马头墙的重复跳跃递进,都传达着强烈的动感;v虚实相间,层次丰富村落景观组织富有“起承转合”章法,有主题、前奏、高潮、收束v精巧细致,婉约秀丽徽州地狭人稠,建筑园林都是以小巧紧凑见长v装饰精美中国建筑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民居不仅规模受到限制,也不能用斗拱、施色彩具有雄厚财力的徽商,便将雕刻揉入建筑以求突破建筑的梁、柱、仿及重点部位均用木雕装饰,刀法细腻流畅门罩上有繁缚的砖雕、石雕创造了一种远观亲切质朴,近察精丽高雅的徽风。
二、庭院布局与居住功能二、庭院布局与居住功能v徽州暖季长且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3,气候湿润这种自然气候条件造就了徽州住宅外闭内敞的格局因为要适应夏季温湿,所以堂屋为敞厅,向天井开放,厨房等附属建筑也多为敞棚v由于雨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致使坡屋顶出檐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