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文学作品教学

举报
资源描述
新课标背景下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文学作品教学 一、认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2022版的课程标准他以任务群的方式,重新来建构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在这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当中,设置了三类六个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那么这六个任务群其实是横向联系,有纵向递升的。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本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包含了“阅读”与“表达”两部分,在课标当中,对各学段的学习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这个要求当中都包含了“革命主题”、“自然主题”和“儿童主题”三大主题内容。 在高段还包含了其他的一些内容主题。事实上我们在统编教科书中都能找到不同的单元,跟这些主题相对应的地方。比如说呢,在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一个“自然主题”的单元。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儿童主题的单元。 课标当中也明确提出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的要求和实施的建议。一共有以下三点:第一,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要求。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第二,要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各种方法学习作品。第三,评价应该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理念理解 (一)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得到独立确认与维护 我们如何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理念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个任务群的设置,本身就意味着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独立的确认与维护。 文学活动具有语言教育、社会认知、审美熏陶以及文化传承的作用。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教科书当中,其实都有大量的丰富的文字坚美的文学作品的选著。但是在100多年的新当代的语文教育史中,其实文学作品与非文学性作品的教学要求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区分,教师在面对文学作品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价值选择的困境。其实我们一直有工具与人文之争,后来我们又区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等等,其实就是想要找到这样一个文学教育,就是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恰切的方式和角度。那么22版课标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任务群设置,就意味着我们其实要把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和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区分开来。那么作为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任务群里来学习的时候,它的文学意义、它的文学欣赏、文学创造力将成为我们第一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文学类课文的教学设计需注重情境性、综合性 我们落实任务群的理念的话,应该意识到课标要求我们文学类课文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情境性和综合性。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审美形象刻画场景,具有鲜明的情境性;文学作品又是一个融汇了作者知情意的复合化言语存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为文学类课文教学设计的情境性、综合性提供了逻辑基础。2022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在课程理念部分也特别提出“加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教师进行文学类课文的教学时,可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已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此外,把握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品格,皈依文学作品的综合性特质,教师在文学类课文教学中应注意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综合性和实践性,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一种课程的品格,不仅仅是文学类作品需要我们听说读写的整合,其实所有的语文学习都是这样的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习的背后,或者说是特别是文学类课文学习的背后,它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文学背后是人生,语文背后是人生,文学作品本身的这种独特的品格,也在提醒我们的教学是综合性的。 (三)文学类课文的学习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多元性 文学类课文有别于实用性文本教学的实用价值取向,也区别于思辨性文本教学的思维训练旨归,当然所有的教学其实都有思维的训练内涵,但是文学类课文教学,它的第一的价值的追求肯定还是文学审美素养。“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落在“文学审美素养”上,文学作品本身的开放性、召唤性注定了其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相对于终结性表现,过程性表现更加关注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评价方式的动态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和评价过程的情境性。 文学关于有创意的表达的评价不是完全能够做到量化,或者是100%那样做到的一个科学化的追求。因此呢,就是课标也提醒我们就是这一类课文的学习评价呢,应该注重过程性和多元性。就是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方式多元,特别的是关注学生在文学类课文的这种学习过程中,他的一种表现、体验和感受。 三、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五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接下来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的五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来做教材分析,五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古诗三首》,精选了三首表现古代儿童田园生活场景的古诗。第二课是精读课文,萧红的《祖父的园子》,选自他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第三篇和第四篇是略读课文。第三课是《月是故乡明》,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梅花魂》表现的是华侨对祖国的一个思念情绪和情感,作者陈慧英女士通过回忆她童年跟自己外祖父的生活往事,来表达情绪情感,并且渗透了梅花所体现的我们的文化品格这样的一个作品。 这是四篇课文,我们会发现非常的明显,第一篇是古诗,后面的三篇呢,其实都可以说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品。尤其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是非常经典的现代散文。这些课文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我们的教材把它们都放在了童年往事这个主题中。人文主题用了冰心先生的一段话“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口语交际和习作也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文字背后也承载了每位作者不同的对人生的体悟和情感。习作要求是能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这个单元最接近的一个任务群就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 《古诗三首》要关注祝老师通过这一课所体现的他对诗群教学的思考。《祖父的园子》着重要注意对文本的文学解读,以及他在赏读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有思考性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文学情境的创设和欣赏的。《月是故乡明》特别的关注,他对这个真实任务情境的一个理解和分析。《梅花魂》特别关注了我们文学作品教学当中,或者说语文课程中关于文化渗透,关于文化品格的这样的一种塑造。《口语交际》特别关注他这个教学之前的那个调查。就是他对孩子们就是你去尝试去走进我们的祖辈、父辈的童年的时候,你最想了解什么?然后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梳理。这就意味着他的口语交际已经唤起了孩子们言语表达的一种动力,他们有话想问他们、有话想说。《习作》关注到他所设计的一个成长时光轴的任务情境,他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评价非常的好。 这样的内容教学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都是与文学教育为核心的,也都是以语文要素为抓手的,也都是致力于学生文学审美素养的一个综合的提升。 这一单元的教学实施的关键有三点。 第一以文学因素统领教学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实施最重要的不是设置任务情境,而是在教学中切实地以文学因素统领教学目标,保证这个文学作品教学是遵循着文学创作和鉴赏规律来进行。文学作品单元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现代散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散文作家舒缓平常的文字里发现其个性化表达的丰富、细腻甚至细微,要感受其体验之深、思想之深。 第二以情境性、综合设教学过程。文学类课文的情境性教学设计包括任务情境和文学情境两种。任务情境设计是指教师创设真实的、综合性的任务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对于文学性的作品而言、对文学类课文而言,文学情境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它是指教师带领学生批文入情。通过联想与想象进入文学作品所描述的一种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无论是任务情境还是文学情境的设计,其实都需要听说读写这样的一个学习要求的综合,从而体现课程的一种整合性。 第三以过程性表现评价学习效果。文学类文本的非技能性、非知识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评价应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关注学生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关注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状态、语言运用水平、思维能力程度、审美创造品位,关注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评价方式的动态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本单元在第三学段,其评价可侧重考察学生对诺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成学生文学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不无论是鉴赏还是写作,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他很独特的体验,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去评价和引导孩子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最后,单元教学实施关键 1.《叩问现代散文教学之道》 既然文学作品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文学作品来欣赏的话,那我们就要关注这个文体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中国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广义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散行文章。狭义散文指文艺性散文,记叙或抒情为侧重点,有思想灵活、行文简短、情意并融的特点,常见的分类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哲理)散文。 我们其实对这个话题似乎非常熟悉,但又觉得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那么散文这种文体我们如何理解它呢?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写道: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在这段话当中作者把散文和诗歌与小说做了比较。余光中认为,诗是可以破空而来,又绝尘而去的。它似乎在召唤你理解他,又拒绝你理解他,才不管你是否看得懂。我想这样写就这样写、我想听就听、我想这样说就这样说,他的语言可以任意的去跳跃和陌生化。而小说会带上一个隐身衣或者假面具,他要虚构一个人物,他要来设置一个环境。但散文就完全不同,在一切文体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所以散文家他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他应该与读者保持一种对话的形态。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散文易学而难工。真的回想起来,包括我们的孩子们,还有我们自己从小到大写的大多数的作文其实都应该属于散文。散文似乎入门的门槛特别的低,但是要写好却非常的不容易。 谢有顺先生关于散文的这样的一段论述,他说:散文依据的毕竟多为一种常识(诗歌则多为想像),它不能用故作深沉的姿态来达到一种所请的深刻,许多的时候,散文的深来自于体验之深,思想之深。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在最为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事实形态和意义形态。.....我理解中的好散文,就是那些在平常的外表下蕴含着不平常的精神空间的篇章。...散文是对有尊严的心灵品质的吁求,以及对有风度的自由心性的训练。像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文章的这个节选本身就是文字精美的散文,它本身也是一个诗画和散文化的一个写作。《月是故乡明》我们会体验到他最平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