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公司法律责任风险分析【参考】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公司法律责任风险分析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公司 法律责任风险分析 xxx(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一、 项目基本情况 2 二、 公司概况 5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6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6 三、 员工伤害责任 6 四、 产品责任 13 五、 不确定的水平与风险 25 六、 考察风险的角度 28 七、 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29 八、 基本风险与特定风险 32 九、 风险管理的组织 34 十、 风险管理的程序 35 十一、 法人治理结构 40 十二、 发展规划 51 十三、 项目风险分析 54 十四、 项目风险对策 57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投资人 xxx(集团)有限公司 (二)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 (三)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39.00亩。 (四)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 (五)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6282.2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902.8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25%;建设期利息311.5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1%;流动资金3067.8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84%。 (六)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6282.20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9924.56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6357.64万元。 (七)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26600.00万元。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23272.51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2415.19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6.71%。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8.18年(含建设期24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3849.21万元(产值)。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26000.00 约39.00亩 1.1 总建筑面积 ㎡ 48409.48 容积率1.86 1.2 基底面积 ㎡ 15860.00 建筑系数61.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19.38 2 总投资 万元 16282.20 2.1 建设投资 万元 12902.86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11075.80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1581.87 2.1.3 预备费 万元 245.19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311.52 2.3 流动资金 万元 3067.82 3 资金筹措 万元 16282.20 3.1 自筹资金 万元 9924.56 3.2 银行贷款 万元 6357.64 4 营业收入 万元 266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23272.51 "" 6 利润总额 万元 3220.25 "" 7 净利润 万元 2415.19 "" 8 所得税 万元 805.06 "" 9 增值税 万元 893.73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107.24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1806.03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6744.24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13849.21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8.18 含建设期24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6.71%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3484.93 所得税后 二、 公司概况 (一)公司基本信息 1、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 2、法定代表人:方xx 3、注册资本:1480万元 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 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 6、成立日期:2011-11-15 7、营业期限:2011-11-15至无固定期限 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 (二)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项目 2020年12月 2019年12月 2018年12月 资产总额 7440.58 5952.46 5580.43 负债总额 2553.67 2042.94 1915.25 股东权益合计 4886.91 3909.53 3665.18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项目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营业收入 12684.52 10147.62 9513.39 营业利润 2116.37 1693.10 1587.28 利润总额 1701.14 1360.91 1275.86 净利润 1275.86 995.17 918.62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275.86 995.17 918.62 三、 员工伤害责任 1.美国员工赔偿制度的发展 员工伤害责任是指员工从事雇佣活动遭受损害,雇主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工伤事,故是工业化社会中最先发生的社会问题,雇佣关系使得雇主对员工的安全承担一定责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起约束员工伤害责任的法律体系。 美国是员工赔偿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美国的员工赔偿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19世纪30年代以前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工人要求雇主支付工伤赔偿金。 最早处理工伤的法律记载是英国的一个著名案例:Priestlyv.Fowler(1837),在这个案例中,法官发现,员工从雇主那里索取赔偿金比从一个陌生人那里索取更困难。原因主要有: 第一,雇主对员工工伤的责任是受侵权责任法所规范的,员工必须证明雇主疏忽,很多情况下,员工的起诉需要有律师的帮助; 第二,如果当时法院案件太多、法官故意拖延或者难以取证,那么胜诉就变得遥遥无期; 第三,如果员工自身的疏忽是伤害的原因之一,那么他几乎就不可能得到赔偿;第四,如果受伤的员工去世,胜诉的希望就非常渺茫; 第五,由于担心雇主报复,一些同事不愿作证,使得诉讼难度增大; 第六,雇主拥有特殊的辩护手段,即风险自担假设、共同因素作用以及同事疏忽原则。风险自担假设是指员工此前已经知道工作中的风险,但仍然表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那么就说明他自己愿意承担其中的风险,出现了问题,雇主也没有干系;共同作用因素是指雇主如果能够证明员工也有疏忽,那么就可以逃避责任;同事疏忽原则是指如果员工同事的疏忽是员工伤害的原因,那么雇主就可以免责。 (2)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法院开始认识到,雇主对员工负有的责任和他对一般陌生人所负有的责任是有明显区别的,雇主有义务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为员工提供合乎情理的、安全的工作环境,他应该在员工可能没有注意到危险的时候向员工提供相关的危险信息。这种责任逐渐扩展到雇主应该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设备进行充分的检查、维护和修理,而且必须保证工人使用工具的安全性。如果雇主没有尽到以上义务而使员工受伤,那么员工可以起诉雇主要求赔偿。同时,雇主的特殊辩护手段也开始被取消。 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州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雇主责任法案》,适用于州际铁路公司的员工,以及《琼斯法案》,适用于商业轮船上的船员。这些法案对雇主对员工的责任做出了明确的约束,并限制雇主使用同事疏忽原则和风险自担假设的特殊抗辩。 但是,这些雇主责任法仍然以过失要求权为基础,而员工很多时候难以证明雇主的过失,加之雇主的消极反应、审理延迟以及费用等阻碍,仍然有很多员工难以顺利地得到伤害赔偿。 (3)20世纪初以后 1911年,美国颁布了《员工赔偿法》,这项法律彻底改变了雇主对员工工伤的义务。这里所说的员工工伤是指,在雇佣过程中发生的或者由于雇佣关系而引起的对员工的伤害。 《员工赔偿法》的最大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雇主来说,雇主必须对遭受工伤和由工作引起的疾病的员工的经济损失承担全部的责任,也就是说,这项责任是强制性的。第二,对于员工来说,适用唯一补偿原则,即员工从雇主那里得到的赔偿只能依照员工赔偿法的规定,对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员工赔偿法》并没有要求雇主赔偿精神和痛苦损失),员工须放弃对雇主的起诉权。但如果除了雇主以外还有另一方也对伤害负有责任,员工可以起诉这一方,要求赔偿痛苦和精神损失以及不能由员工赔偿弥补的货币损失。 虽然《员工赔偿法》有了很大改进,但它并不是完美之策,实践证明它的实行又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一方面,雇主的赔偿责任加重,雇主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竞争力降低,这对雇主是极为不利的,尤其当雇主是小业主时,员工赔偿责任可能使其陷入破产的困境。另一方面,员工最终能否获得赔偿仍取决于雇主的经济能力,如果雇主没有支付损害赔偿的资金,即使根据法律认定员工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员工也不能得到充足的支付,在这种情况下,员工赔偿成为有名无实的赔偿。此外,员工仍须通过诉讼程序来获得赔偿,诉讼费的昂贵、法律知识的贫乏以及在法律援助方面的困难使得许多受害员工被排除在法律保护的大门之外,更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员工仍存在败诉的可能。 要克服上述种种缺陷,就必须超越“损失要么由侵害人承担,要么由受害人承担”这个条件,不能局限于从侵权行为法这一传统领域中寻求解决办法,而必须兼采其他法律部门中适宜的法律手段,组成一套综合的调整机制。于是,在商业保险领域,就有了责任保险以及其他损失保险的发展,在社会保险领域,则有员工强制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的出现,以及相应法规的制定。 2.中国的员工赔偿制度 雇主对雇员工伤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民事损害赔偿,如美国,二是通过工伤保险。相对于民事损害赔偿,工伤保险具有特殊的优点。首先,工伤保险实行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并且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错,只要发生工伤,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就应给予全额赔偿。而民事侵权体系则考虑受害人自身是否存在过失,实行过失相抵,即根据受害人过失程度相应减少赔偿数额。其次,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有利于受害人及时获得充分救济。再次,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分散了赔偿责任,有利于企业摆脱高额赔付造成的困境,避免因行业风险过大导致竞争不利。最后,工伤保险还有利于劳资关系和谐,避免劳资冲突和纠纷。用人单位通过缴纳保险费的方式承担责任,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有利。世界各国对于这两种模式的选择不同,有的二者择一,有的二者兼得。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规规定,对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按照混合模式予以规范,即在用人单位责任范围内,以完全的工伤保险取代民事损害赔偿,但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例如员工因工出差遭遇交通事故,工伤员工虽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对交通肇事负有责任的第三人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 员工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员工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员工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属于《工伤保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