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1 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赏析精彩的环境描写,体味其衬托的作用; 3、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东北二人转。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小河淌水》动画) 师:同学们现在所听到的曲子是《小河淌水》,素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根据云南傣族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在云南,这样的好歌真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表达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么今天就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师提问,生抢答,多媒体显示复习内容。) 三、学习新课 1、学习山野对歌: 生听读课文,思考: ⑴ 这部分交代了什么? ⑵ 其中对哪方面的描写最多?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⑴ 地点、内容、方式、唱歌人。 ⑵ 唱歌人(外貌、衣着、性格、动作、神态等)。 小结:山野对歌主写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多媒体放映)。 2、学习山路漫歌: 指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随意发表感想。) 师引导生分析,所找句子属于那方面描写。(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发表自己见解。) 小结:山路漫歌力画环境,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学习村寨传歌: 齐读课文,思考它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场面盛况空前:表现为: ⑴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⑵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⑶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师提问: 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 生思考回答。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既有全局描写,又有局部特写。) 小结:村寨传歌重绘盛况,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总结:云南真不愧是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有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谈收获。 同学们说得真好,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东北以什么享有盛誉呢?(二人转。) 四、作业: 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给大家介绍咱们东北的二人转。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同学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实际意义,上课只顾看热闹,结果上课虽然也在听讲,可下课却收获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意义,调整好学生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⑴ 整体感知全文。 ⑵ 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⑶ 从文简介。 ⑷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 探究有关描写的方法。 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民歌《蝴蝶泉边》后,老师:同学们,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检查预习: 1、认识下列字的读音: 蹲踞酬和熹微淳朴龙吟凤哕 2、解释下列词语: 酬和 譬喻 引经据典 三、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以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三种形式的歌会,各有什么不同? 2、请用简洁的话给三种形式的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3、歌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自然、淳朴、自由、气势壮观,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跳读课文,探究写法 三种形式的歌会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歌会?谈谈你喜欢的理由,并富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出示: 描写方法: 山野对歌工笔写人 山路漫歌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点面结合 (三)质疑探究 学习这篇文章,你肯定有不少疑问或新的发现!小组探究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在班上交流解决,我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相信我能行! (四)体验运用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也有着美丽浓郁的风俗文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写方法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交流:如: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等;清明节荡秋千;元宵赏花灯等。 师小结: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五)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民歌民谣,将其归类,看哪些是“即物起兴”,哪些是“提问式”的。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4 知识与能力: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 散文特点、结构。 2、 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室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