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范文(精选1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 ,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3:(A+B)×C=A×C+B×C 生4、(a+b)×c=a×b+a×c 生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①20×25+4×25 ②36×15-26×15②(66+34)×66 ③66×66+66×34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④(36-26)×15 ⑤(20+4)×25⑤38×(99+1) 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生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600. 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 生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生2:我算的是38×99+38=38×(99+1),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1:不是. 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3:我算的是36×15-26×15=(36-26)×15,结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a-b)×c=a×c-b×c 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 生4:我算了,结果是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b)÷c=a÷c+b÷c?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结论:适用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3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