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的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搭船的鸟的教学设计 搭船的鸟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搭船的鸟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搭船的鸟的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评价任务 任务一: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 任务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任务三: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评价要点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 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准确读出本课生字新词,并会写生字。(评价目标一)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句子) 板书: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读) 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评价目标二)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附: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长嘴——红 美丽羽毛——翠绿 翠鸟翅膀——蓝色 本领高一下子没一会儿 搭船的鸟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会认读本课“亲、鹦、啦”等5个生字,重点会写“搭”和“翠”。 2.通过小组合作品读描写翠鸟“外形”“捕鱼”的语段,了解“我”对翠鸟颜色、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创设观察实践活动,记录观察所得,初步树立留心观察的意识。 教学重点 品读描写翠鸟“外形”“捕鱼”的语段,了解观察的方法,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板贴、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学习篇章页,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1)启发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五单元是个特殊的单元,这是一个习作单元。读一读篇章页,你有什么发现? (2)根据学生回答,明确单元学习重点:体会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2.引入课题,理解“搭船”。 3.激趣、再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感知大意 教师引语: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首先考考你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学习生字词。 (1)认读词语。 (2)教学多音字“啦”。 (3)指导书写“翠”。 2.交流初步印象: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 三、整体把握,品读观察细致之处 教师引语:这是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偶遇了这只搭船的鸟。在这次出行中,对哪些事物进行了细致地观察,你能够找出来吗? 1.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画出有关句段。 2.交流:你画出了哪些句段? 3.预设(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1)雨、船夫 (2)翠鸟的外形 (3)翠鸟捕鱼的动态 四、聚焦翠鸟,感知多重观察方法 观外形 1.出示要求:读第二自然段,想想是怎样观察翠鸟的外形的? 2.交流观察方法。 预设: (1)从整体到部分。 先总写这是一只彩色的小鸟,然后分别写了羽毛、翅膀、长嘴。 点拨:这样有序地观察,能够让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板贴:从整体到部分) (2)抓住特点。 抓住“一些蓝色”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细致。 质疑:为什么没有注意到翠鸟的眼睛、爪子、尾巴去观察呢? 可见观察外形的时候,要抓住事物最有特点的地方。(板贴:抓住特点) 迁移:观察大象的外形,你会抓住?(扇子似的耳朵和长鼻子);斑马在你眼前,你会抓住什么观察它?(黑白条纹和大尾巴);如果是蒲公英呢? 3.指导朗读:出示翠鸟的贴图。说感受,指导朗读。 观动作 教师引语:刚才观察的是静静的翠鸟(板书:静态),用了这些好的观察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翠鸟外形的美丽。它捕鱼的动态,又是怎样细致观察的呢?(板书:捕鱼动态) 1.课件出示第四段:它捕鱼的动态,又是怎样细致观察的呢?同桌交流。 2.交流观察方法。 (1)抓住动作观察。 圈出动作的词。这其实是一个连续的画面,却将它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动作,这是观察动态事物的好方法(板贴:分解连贯动作)。 结合动词,谈感受,随机指导朗读。 你从这些动作的词语感受到了什么?特别是哪个词。(重点:飞、衔、吞) (2)关注动作细节。 关注了捕鱼的速度。(一下子、一会儿、一口) 引导学生发现,不仅关注到了捕鱼的动作,更关注到了这动作的细节。(板贴:关注动作细节) 3.读文字,想象画面。 读这一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先四人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观看翠鸟捕鱼的视频。说感受,指导朗读。 五、仿写片段,迁移运用 教师引语:将翠鸟捕鱼一连贯的动作分解,细致地观察,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身手不凡、动作敏捷的翠鸟。这样的观察方法,值得模仿。 1.观察视频“金鱼觅食”。 老师带来一段“金鱼觅食”的视频。请仔细观察视频中小金鱼都有哪些动作,关注这些动作的细节。 2.交流:小金鱼怎样在觅食。教师适时板书关键动词。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分享。 六、总结全文,延伸课外 大自然中,不仅仅是这只外形美身手快、有灵性会搭船的翠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流淌的小溪、雪中的松树、欢快的鱼儿,无处不是多彩多姿。同学们要用心感受,并用文字记录这个美妙的世界。 搭船的鸟的教学设计3 《搭船的鸟》选自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旨在通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本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为写作提供素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学词、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然后进行集中指导书写。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观察”也并不陌生,在一年级科学课上就开始有所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所实践,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也有所涉猎。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可以用眼观、手摸、耳听等多种方式进行观察,但是对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好处的了解还不够,对细致观察的方法还不够明晰,对针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习作更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会写八个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仔细观察了哪些事物,并说出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初步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其意义。 2、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关注翠鸟的外貌描写,体会翠鸟的美丽外形;关注翠鸟捕鱼的动词,感悟翠鸟捕鱼的敏捷;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翠鸟捕鱼的情景,初步了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及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之美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认读写生字;认识翠鸟,感受自然之美。 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会观察生活,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 (1)课件出示“鹦鹉”的图片,从而认识“鹦鹉”一词。提问:你喜欢这只小鸟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2)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搭船”一词。提问:你搭谁的才车或船去过哪里?(生回答之后做简要点评)。一次,一只比鹦鹉还漂亮的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这是一只什么鸟?它要做什么呢?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将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具象的图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自然引入本篇课文。 二、复习巩固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声音洪亮)。 (2)脱离课文单独出示生字让同学们认读,全对的给一张贴纸。 设计意图: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情况,为深入研读做准备。 三、深入研读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①搭船的鸟是一只什么鸟?②这只鸟长什么样子?③这只鸟的动作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分小组展示。 ①翠鸟。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并齐读: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哦,我明白了,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②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板书:嘴——红色;羽毛——翠绿;翅膀——蓝色。得出:外形美丽。 ③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标出表示翠鸟捕鱼的动词(冲飞衔站吞) 问: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翠鸟的动作敏捷) 问:还能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一下子;没一会儿。) 板书:冲、飞、衔、站、吞、一下子、没一会儿。得出:动作迅捷。 我们一直在说翠鸟,翠鸟在哪儿呢?(船头) 在船头干嘛呢?(搭船捕鱼) 船上除了翠鸟还有谁?(“我”、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