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实施路径行动方案一、 装备制造实施路径依托全州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及绿色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矿冶装备、绿色食品加工设备、电力装备、先进农机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一是重点发展矿冶装备、绿色食品加工设备围绕红河州有色金属企业采选、冶炼、加工等市场需求,以蒙自经开区为核心,依托昆钢重装红河公司、云锡机械、浩志橡胶等产业基础,重点优化改造矿山、冶金成套设备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勘探、采掘、破碎、粉磨、运输等矿山设备以及冶炼、轧制、铸造等冶金专用设备紧扣红河州绿色食品深加工发展趋势,聚焦原料加工和产品创新两大领域,围绕果蔬、肉制品、乳制品、米面制品等细分领域需求,重点培育发展分拣、清洗、脱水、切割、灭菌、冻干、烘干、萃取、浓缩、包装、灌装、封装、印刷等深加工设备制造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电力装备产业链,围绕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风电普及趋势,大力引进发电机、变流器、整机、电缆等生产项目或企业,培育发展叶片—塔筒/电缆—整机总装产业链三是培育发展先进农机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围绕云南省及东南亚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需求,引进中耕机、微耕机、起垄机、覆膜机、插秧机、收割机、割胶机、自动灌溉施肥设备等种植装备及孵化器、饲喂机、消毒机、清粪机、屠宰装备等畜禽养殖屠宰装备生产企业和项目。
依托云铝润鑫铝合金、惠铜科技锂电铜箔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动力电池、电机、防护板和传动轴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推动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协同发展,谋划发展磷酸铁锂/电解铜/电解铝—动力电池/轻量化车身配件/汽车电子配件/机械传动配件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二、 现代产业发展主要优势(一)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红河州属于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有7507平方公里的热区和270万亩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红河州水果、蔬菜、优质水稻、中药材面积和产量居云南前列全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已探明和发现的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点1000多处、矿种50多种,潜在的价值超过10万亿元目前全州已探明锡、铜、铅、锌、铁、锰等各种矿产资源储量达880万吨,锡矿储量居世界第一;煤炭资源储量60多亿吨,位居全省第三;铟、钯等稀贵金属资源储量超过700吨二)工业基础较为扎实红河州是云南近代工业发祥地,具有深厚的工业基础,以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材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和以卷烟、食品为主的轻工业体系成为撑起全州两型三化工业体系的坚实脊梁截至2020年底,全州有色金属冶炼年产能达142万吨,其中锡产能15万吨、铟产能150吨,均位列全球第一;铝产能55万吨、铅产能40万吨、锌产能20万吨、铜产能12.5万吨,均位居全省前列。
全州电力总装机规模达715.2万千瓦,还有部分风电、火电、水电正在规划建设中;全州规划建设5条天然气管道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部投产全州人力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综合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等对越南籍劳工的管理机制愈加完善和成熟,大量越南籍劳工可经河口口岸入境,将为全州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等园区已建有大量标准厂房,引进企业和承接项目较为便利三)区位通道优势明显红河州位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全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具有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联两广、西通缅老的四维度通道优势,对内对外发展空间广阔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邻国省会城市相连的边境口岸,沿边和跨境两大特色优势明显弥勒东风机场实现开航,弥蒙高铁通车在即,蒙自机场、元阳机场、沿边高速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随着全州综合交通网不断完善,内联外通融入滇中贯通南北的综合交通体系已初步形成,实现向北可与滇中经济圈互联融合发展,向南可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互联互通,向东可联两广出海,向西可融入昆曼经济走廊的交通格局,区位通道优势明显四)开放条件得天独厚全州边境线长848公里,境内河口、金平、绿春3县与越南2省1市6县接壤,拥有河口公路口岸、铁路口岸和金水河口岸3个国家一类口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道优势决定了红河州在全国开放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的设立,标志着全州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打开新局面全州已拥有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河口边合区4个设施完善、通关便利的开放平台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不断完善,全州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五)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红河州拥有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边纵遗址等红色资源,拥有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独特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宜人的亚热带气候生态环境等优势条件,空间区位优良、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深厚、民族文化多彩,为红河州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跨产业、跨区域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奠定良好基础三、 现代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矿业是红河州的传统支柱产业,红河州以其突出的矿产资源闻名全国,是云南省重要的矿业工业基地特别是个旧市,探获的锡占世界的24.7%,全国的39.1%,云南省的82.7%,被誉为世界锡都但是经过长年以来连续不断的开采,资源开始衰减并逐步枯竭。
2008年,个旧被确立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红河州亟需改变过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延缓资源枯竭,培育替代产业,实现转型发展但是随着资源的逐渐衰减,红河州制造业呈现中间强、两头弱、两头在外的产业特点一方面自有矿山已经无法满足下游企业的生产需要,只能从外地购进;另一方面距离有色金属消费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距离相对较远,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州内园区交通、电网、供水等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如工业废水的处理、排放废气的处理、产品物流规划等方面不尽合理,影响营商环境此外,红河州冶金、烟草等传统产业仍占据制造业主导地位,先进制造业、高新电子行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不足、总量不大,产业数字化和水平较低,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较弱二)科技创新支撑不足,高新技术相对缺乏红河州仅有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三所专科学校,高等院校数量少、科研能力弱的状况持续存在,产业技术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不足,高端人才、科技转化平台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资源相对较少,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带头人相对匮乏,导致红河州产业链上下延伸受到限制目前,红河州现代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前端,特别是高原特色农业、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偏重于原料初加工环节,产业链整体延伸不足,初级产品多,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州内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不多,总量规模和经济效益有限,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相对较少三)生态保护亟待加强,双碳达标压力加大红河州生态整体相对脆弱,与云南省其他部分州市相比较,红河州森林覆盖率5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北部地区石漠化和南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较重红河州以基础原材料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重金属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难度更大,特别是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红河州亟需寻求更加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四、 现代产业发展意义(一)落实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战略的重要举措红河州自古即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接壤越南,是参与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国家战略的前沿门户,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红河州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产业科学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全力发展5+6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加快推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促进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国家全面合作发展二)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韧性、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两型三化方向,有效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是云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
三)带动红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推动红河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抓住机遇做好顶层设计,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打造大产业链延伸,促进跨领域横向融合,是十四五时期红河州加快强优势、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实现经济质量、动力、效率三个变革的关键路径,是促进红河州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养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内外联动的产业链全球布局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红河州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支撑,对红河州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五、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聚焦聚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应聚焦聚力实体经济,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体量大、配套体系全、发展空间广等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我国振兴实体经济、做强制造业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要瞄准我国与世界主要制造强国的差距,大力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促进高端要素向制造业领域汇聚,不断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是实施降本减负行动,采取更大力度措施,切实降低制造业企业税负、融资、能源电力等成本,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重点产业在国内优化布局,提升制造业根植性二是通过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推动先进技术深度应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利润率和竞争力,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水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结构性力量,也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二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通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健全适应技术迭代的政策体系,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推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鼓励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众包等制造服务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四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紧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为引领,加快发展医疗健康、文化旅游、育幼家政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程度大幅提升必须紧紧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实体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是破解我国产业基础能力不足和部分领域瓶颈制约、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必由之路,必须打造具有更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