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37份)

举报
资源描述
资源化备课记录个性化备课记录课题1、老师,您 好!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与美好。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1、尊敬老师的故事。2、赞颂老师的诗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教师节是哪一天吗?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之际,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颂老师的诗歌。(板 书:老师,您 好!)指名读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2、出示词语:崇 高 浸 透 项 目 辛 劳 涌 起 塑 造朝 霞 编 织 茁 壮 衷 心 蕴 含指名读,强调“崇浸塑茁衷”的读音。3、指名读课文,指 导: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出诗歌的节奏感。4、从诗歌中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教师工作的崇高、美好,人们对教师的感谢、尊敬、爱 戴)三、补充阅读,激发感情。1、教 师 读 坐在最后一排。2、交 流:你喜欢这位老师吗?为什么?3、生活中,你还记得某位老师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吗?(学生交流)教学过程4、小 结:有人说,老师的爱是嫩芽上滚动的晨露,是花朵间普照的阳光。老师的爱,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5、带着自己的感动再来读一读课文 老师,您好!。四、学习生字。1,重点强调塑:注意左上的写法。霞:与 假 比较。2、学生写习字册,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读课文。2、从诗歌中我们知道了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美好。(板 书:崇高、美 好)二、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感受。2、交流并指导朗读。重点指导以下句子:(1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理 解“浸透”和“蕴含”的字面意思。改 写 句 子:把“哪个人哪一项改成 每个人“每一项”,句子怎么说。注 意:句子中虽有疑问词,但没有用问号,而用了感叹号,这是为什么?(肯定的语气,强烈的感情。)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能举例说说吗?(教师呕心沥血、辛勤工作的崇高和无私)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2)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分别指的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谈谈,说说理解)答案见教参。小 结:春奎到死丝方尽,教师像春蚕一样为了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教师为了学生的茁壮成长,倾注了自己的满腔心血。指导朗读,读出崇敬、感激、爱戴之情。3、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读出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三、总结拓展。1、学完了课文,你能说说为什么教师的工作是那么崇高,那么美好?2、是呀,让我们带着感激,带着祝福一起对老师说一声一老师,您好!3、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懂得尊师之道,对老师的教导铭记在心。你能举例说说吗?(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也可讲述程门立雪的故事)4、教师节就要到了,你想为老师做点儿什么呢?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语综。3、练 笔:老师,我想对你说。教学反思资源化备课记录个性化备课记录课题2、但愿人长久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 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词语。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文章重点段落、词句的赏析感悟2、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引 入 课 题: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你们能讲述哪些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呢?2、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 能 说 几 句 吗?3、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揭 示 课 题:但 愿 人 长 久;齐读课题。4、质 疑 问 难:读了课题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 示 自 学 要 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些什么?(二)学生自学。(三)师生交流。1、交 流 生 字 学 习 体 会:引 导 注 意:“轼”、“辙”是 翘 舌 音;扁 与 偏”的读音辨别。查 字 典 了 解“皓”、“婵娟”等字词的意思。复 习 笔 顺:“廷”2、交 流 读 课 文 体 会: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些什么?教学过程(大概了解苏轼写作“明月几时有”背景,以及诗词的大体意 思)课件播放 水调歌头。三、诗歌诵读欣赏。1、欣赏配乐诗朗诵。2、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四、作业1、朗读、背 诵 水调歌头。2、完 成 习字册。第二课时一、温馨回顾,导入课堂。同学们,中秋节晚上你们家一般有什么活动啊,说给大家听听。(生 答)二、创设情景,引入文本。教师吟诵 水调歌头清朝著名的词评家曾说:“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它的魅力所在。三、赏析文章,朗读体会。(-)整体把握全文1、自由朗读课文,用心体会。2、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依次找出一些词语来。(板 书:心绪不宁一 埋怨一 宽 慰)(二)品读课文13 自然段1、那么诗人心绪不宁的原因是什么呢?(板 书:睹月思人)。现在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 自然段,并思考:苏轼为什么在这个月圆之夜思念他的弟弟呢?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1)、中秋佳节 亲 人 团 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手 足 情 深 七 年 未 见a 课文怎么描述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并读好吗?b 理解“形影不离”,想象兄弟俩小时候会形影不离地一起干什么?C如今七年未见,兄弟俩会如何地思念对方?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4自然段,体会体会。(三人 品读课文第4自然段1、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想到了 静夜思。(齐 背)2、是啊,诗人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想起了他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让我们带着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朗读第4段。3、诗人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思念之苦)引 读:他眼睁睁地4、水调歌头中也有体现埋怨之情的句子,找出来读。5、在苏轼眼中,在离别人的眼中,月亮是无情的,(板 书:月圆人不圆)难怪诗人要埋怨月亮,背诵这一段吧。过 渡:难道诗人要在如此良辰美景中满腔烦忧,辗转难眠吗?那他最后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宽 慰)(四)、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1、那到底是谁让他心情得以宽慰,为什么忧愁得以解脱的呢?哪里可以看出来?(第5自然段)2、用心品读,说说为什么他的心情得以宽慰呢?因而苏轼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过 渡:是啊,月无情,人有情。诗人正因为想到这些,所以他从困惑、忧伤、埋怨中解脱了出来。只要心灵相通,相互挂念,距离再远也近若咫尺,他的心被美好的祝愿温暖了,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板 书)(五)体 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的月那么圆、那么亮,本身就是那么美的事物,而苏轼更是赋予了它美好的祝愿,它让多少离别的人不再忍受相思之苦,而在一轮明月下,心心相印,情意相通。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流传千苦的不朽诗篇吧!五、作业设计,课外拓展1、搜集关于中秋的诗词及苏东坡的其它诗词。2、小作文:续写文章。中秋之夜,万家团圆。我站在窗边,凝视那一轮明月,思绪万千教学反思资源化备课记录个性化备课记录课题3、古诗两首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新词,认识多音字,磨”。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 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揭 题)2、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二、出示插图,简介作者,释题。1.(出示洞庭湖画面)能用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2、简介作者。3、释题。望:向远处看。课题的意思是?三、自读古诗,明确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自由读诗,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3、齐读古诗。四、精读古诗。(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 X从这句中你知道了什么?(时 间:秋天的夜晚一一秋月)感受“和”一和谐、协调。(2 X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 谐)结合看图。这“两”是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教学过程“未”指“没有”的意思,那么 磨 的意思呢?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3 X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2、理解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 X指名读这一句,看图感受洞庭山水美景。(2)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3)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像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3、指导读好这首诗。五、总结拓展。1、欣赏孟浩然的 望洞庭湖。2、齐读全诗,背诵全诗。六、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2、想 像 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指名背诵 望洞庭。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二、谈话揭题,简介作者1、我国的诗仙是唐代的李白,以前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诗,谁能背一背?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他写的另一首诗 峨眉山月歌(随机学习生字“眉”)(板书课题卜2、释题,简介作者。三、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指读正音:溪、峡、君3、汇报在预习中理解了哪些词语。四、精读课文(一)、疏通诗句(解决疑难之处)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 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和下弦月。思 考:我们平时都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说是半轮?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夜 发:边夜出发。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走。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二八 再读诗文(感悟诗的意境)1、找出诗中描写地名的词语,画出方位图。(诗人从清溪到三峡的重庆去,经过平羌江,旁边是峨眉山)2、诗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1)(出示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又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看图学文,指点出图上的有关画面。教师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小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正跟着他前进呢!唉,诗人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三人 指导朗读、背诵要读出诗人思念家乡和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练习背诵。五、作 业: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完 成 语综。教学反思资源化备课记录个性化备课记录课题4、秋天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教学重点难点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1、板书课题:秋天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3、介绍作者:王宜振。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学生自读圈画。要 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