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如何弘扬建党精神【七篇】

举报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生如何弘扬建党精神【七篇】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特征的现实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选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大学生如何弘扬建党精神七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如何弘扬建党精神1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弘扬 一、中国精神的含义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弘扬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07,(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大学生如何弘扬建党精神2  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一步汲取精神养分、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锤炼精神品质,把伟大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为青少年创造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让我们的青年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让我们的青年能够沐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阳光下成长。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青年应当拥有高度的理想信念,听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品德,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见,青年之于国家,是相当重要的。培养青年的理想信念,让青年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  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青年是同时代共同发展的一代。当代青年学生必须加强学习,积极进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新时代强国富民的重要战略。志存高远,胸怀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青年一代的基本要求。青年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学习知识是青年的首要任务,广大青年要通过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积累,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大学生如何弘扬建党精神3  弘扬中国精神,是我们每个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弘扬中国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学习的必修课之一。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和明白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通过“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要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特点,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使之表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的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但更多地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 大学生如何弘扬建党精神4  [论文摘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着力构建现代道德规范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应该把构建现代道德规范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道德规范构建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中国的社会底蕴。从而更好的去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失范”现象。  [论文关键词]中国;道德规范;建构;启示 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神  中国传统伦理源远流长,精微而博大,这对我国传统道德规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与建构原理。这种系统与原理是传统的道德规范特质不可缺少的要素。这里我们抛开些先验的理论模式,从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本身的特质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总结。  1.家族本位  中国血缘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伦理精神以家族为本位,因此在道德规范中人们也以家族利益为核心。正如黄建巾先生所说:“巾土以农立国,国基于乡,民为聚族而居,不轻离其家而远其族,故道德以家族为本位。所谓五伦,届家者三,君臣视父子,朋友视兄弟,推为则四海同胞天下一家。”  这种家族本位主要表现在人伦关系中以家族血缘为原型,设计整个人际关系。血缘家族是传统伦理的根本,它在伦理生活,伦理精神中具有绝对意义。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出发点以及人的确立方式等都有着浓厚的家族本位思想,如孟子在“人伦”中把调节家族内部的核心关系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列为首位: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提出“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表明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后来董仲舒制定的“三纲”中,“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内容,其中两纲属于家庭伦理。因此,家族精神既是人伦的原则与出发点,又是人伦的归宿;既是人格的出发点,又是人格的最高理想。家族的原理就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原理,家庭精神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