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举报
资源描述
那个星期天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756_404687 1、那个星期天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 出示课件6 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相互沟通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超链接出示课件7、8、9、10、11、12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虑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虑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四周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沟通: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对四周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沟通: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绝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板书: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 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忙》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沟通进行讨论。 3.全班沟通。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间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忙》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纳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尽情地绽放。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虑无奈——绝望委屈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2、那个星期天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在详细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忙》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在详细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忙》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沟通。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好,今日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 二、预习查评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把握情况。 (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恐吓(xià hu) 挨(āi) 绊(bàn)耽搁(dān ge) 揉(róu) 绽开(zhàn)沉郁(yù) 缥缈(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词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亮可爱。 恐吓: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3. 简介 史铁生(1951—2021),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诞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进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三、初读感悟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7):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劝慰。 2. 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整体感知。在读文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总之,在读文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育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重点研读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沟通“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沟通读后的收获,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举一名同学汇报沟通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间不好挨。”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孤独     。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虑心情。 (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绝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虑无奈——绝望委屈。)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观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是如何在详细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爱好。) 3、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尝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忙》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妙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简介。 史铁生(1951—2021),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惆怅(chóu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留意“辶”的捺要伸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