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时反思

举报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课时不进位加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在教学时,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胆地把课堂交给 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在计算35+32时,因为有例1的教学为基础,我放手让学 生自己解决,使学生掌握了笔算的方法,同时使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得到提高,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不足之处:课堂上少数学生对数位的概念比较模糊,计算时把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位 数相加。 第2课时进位加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发现问题: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 满了十根先把它们捆在一起,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我提出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 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 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即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加强训练。在今天的课堂上,摆 小棒这一过程显得有些快,学生展示出的是一个结果而忽略了算的过程,这时我应该引 导学生清楚地摆两个加数,或许会摆得更好,也会很好地为下面讲解满十进1的算理作铺 垫。 第1课时不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是在一年级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 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基础扎实,但是在学生做题过程中还 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讲43-31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做在本上。结果学生出 现了很多问题,比我想象中的要差。由于刚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所以学生在做减法时, 也加起来了,我分析:一方面是受加法的影响,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学生对减法 的意义理解得不透彻,不能分析得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加起来的话,得数肯定超过了总 数,显然不对,所以关键还是从意义上加以理解,教给学生检验方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 学生不认真、马虎,我们应该琢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找出解决的办法。 第2课时退位减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迁移的教学方法,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 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中来。通过教具小棒的操作与演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 计算方法,掌握写竖式的过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在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发表自 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才能总结出更好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探讨算法 的过程,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3课时解决问题 课始,通过摆学具游戏使学生准确找出“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哪个部分”,进而 理解是谁和谁比、谁是多的,谁是少的。从具体形象的图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两 个数量之间的联系。 新授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他们想知道的结果,通过学 生间的合作交流和努力,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体 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这节课总体上还是很完整的,只是练习少了点,没时间做了,我应该把强调方法的时 间用在学生的练习上,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1课时连加连减 这节课难度不大,因为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方法。 教授这节课就比较轻松,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知识的迁移 自学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这节课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习知识,只有在 方法优化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合并式的笔算更加方便。但是为了照顾学困生,也允许他 们用分式笔算的方法。 第2课时加减混合 这节课中主要学了带小括号和不带小括号的竖式计算,不带小括号的竖式计算的写 法与连加、连减竖式计算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有两种写法。带小括号的竖式计算通常只 有一种写法。利用知识迁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这部分的内容。因此,新授过 程中,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是重点,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 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课时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课的开始我先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 数、求一共是多少的数学问题,运用抢答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展示教材情境图, 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像这样含有 两个数学问题的题目应该怎样去解答。这节课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提供讨论、 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群体中交换想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找到 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单元复习 知识归类 知识点 100以内的加法 1. 不进位加法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 2. 进位加法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 位满十,向十位进lo 100以内的减法 1. 不退位减法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 2. 退位减法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 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1. 连加: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 连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 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4.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1.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 解决问题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 3.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整节课一改往常复习课上大量做题的设计安排,注重知识的整理,引导学生小组合 作,在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在合作完成整理加减法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归纳整理 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尽力给学生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了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单元知识结构 元|目|标|导|图| 两位数加 两位数 例]、例2 100 以 内 的 加 法 和 减 法 (二) 解决问题(求一个数多几或少 几的数) 退位减 两位数减 两位数 例2、例3 连减 连减 、加 加、合 连减混 例4 例1 例2 例3、例4 解决问题 ., (连续两问)例5 3.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并正确书写,灵活计算。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利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材料探索竖式计算方 n.…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一 i :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 k一i加法的法则和退位减法的法则。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大的知识点:①加法(不进位、进位);②减法(不退位、退位);③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本单元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 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计算内容不只是解决计算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解决 问题的过程。 1. 加法。 例1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在此基础知识上,通过口算引出两 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题图中,小精灵明明询问:“你能口算吗?”小精灵聪聪提出还可 以写成竖式,用笔算,这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 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计算时,把分步演算的过程放在虚框里,展示整个动态的计算过 程。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虽然这个例题十分简单,但 是是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尤其是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一一个位与个位对齐,是非常重要 的,是后续学习的关键知识点。 例2与例1编排格式一致,是一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题图中,小精灵 的问题“上面的竖式,是从哪位加起的?你是怎样算的?”就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 略,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里竖式格式由“个位与个位对齐”上升为“相 同数位对齐”,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的知识浓缩。 例3与前两个例题的编排方式相同,是由不进位加法向进位加法的算法提升。“进 位”是本例的重点和难点一一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lo教学时,重点是要结合小棒操 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总结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2. 减法。 例1例题编排格式与不进位加法一致,突出相同数位对齐。问题情境表格中,小精 灵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列式解 答。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是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 理解,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 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例2是一般的退位减。借助小棒操作,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 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思维过程的形象支持。与例1进行比较,突出本例学习 的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及退位过程中,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怎样变化。通过“想一想”: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例3该例题完全脱离了生活情境的形象支持,问题完全数学符号化,抽象程度比前 两个例题高很多。该例题教学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当被减数的个位为0,个位又 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呢?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并与加法计算法则进行对比,让学 生自主探索,归纳出笔算减法的法则。 例4是在学生学了加、减法之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包含有“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的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例题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 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级所得红旗数没有给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 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利用 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在这儿,二(2)班的红 旗数量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例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列出的连加横式算式计算顺序, 我们已经在前面学过,点到为止,重点是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竖式计算有三种书写格 式,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并通过比较找出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 例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连减的算式。通过小精灵的话:“84-40=44 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体现了计算目的的重要性,而非呈现形式。小女孩的话:“还 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怎么列式呢?”拓展学生思维,也就是说:既可以连续减去两 个减数,也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这样教学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例3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上、下车的情况为背景,引出加减混合计算(不含括 号的),因为学生一般都有乘车的亲身经历,很容易理解。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 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运算顺序相同,学生通过类推很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运算 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通过比较得出第二种写法比较简便。 例4是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由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当口算有困难 时只能分步写两个竖式进行计算。为了强调这点,教材完整地呈现了第一个竖式,让学生 补充完成第二个竖式,并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导学生思考竖式是否有简便写法。 例5是教学用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读题、 审题并说说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与以前解决问题中提的问题有什么 不同?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并知道是哪两个问题,谁在先,谁在后。学生还不习惯于 连贯地思考,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解答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重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已知的条件、还缺少的条件及到哪里去找等, 引导学生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连贯地进行思考。 教 学I方I法I探I究I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