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附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202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者都具有双层膜 B. 三者都能合成ATP C. 三者都存在于细菌中 D. 三者膜结构中都含有磷脂 【答案】D 【解析】 【分析】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2、叶绿体: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基粒上有光合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高尔基体:单层膜结构,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A、高尔基体为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 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ATP合成的场所,但高尔基体不是ATP合成的场所,B错误; C、细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其他细胞器,C错误; D、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因此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磷脂,D正确。 故选D。 2.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性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或离子跨膜运输方式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如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甘油、乙醇和苯等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以及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和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的钾离子外流,通过离子通道,都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被动运输的影响因素主要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差,此外协助扩散的影响因素还有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主动运输如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以及各种无机盐离子等,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有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能量。大分子物质或颗粒跨膜运输方式有胞吐和胞吞。 【详解】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A错误;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如性激素),B错误;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但是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协助扩散),C正确; D.护肤品中的甘油属于脂溶性小分子,因此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D错误。 故选C。 3.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进行了杂交、自交、测交等操作,最终得到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上述实验思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他获得了很少的F1植株,不易于进行数学统计,因此必须进行自交实验 B. 统计分析杂交实验后代植株个体数能够得到分离定律,自交是对该假说的验证 C. 在孟德尔的实验过程中,在F2中可见、在F1中不可见的是显性性状 D. 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是对自己所提出的遗传因子传递假说的巧妙验证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杂交得到的F1植株数量也较多,能进行数学统计,只是子代全是一种性状,从而孟德尔进行了自交实验,A错误; B、统计分析杂交实验后代植株个体数不能够得到分离定律,测交是对该假设的验证,B错误; C、在孟德尔的实验过程中,在F2中可见、在F1中不可见的是隐性性状(矮茎) ,C错误; D、孟德尔杂交实验中,F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F1自交得到的F2表型(表现型)及比例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 1,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性状遗传的假说,并通过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可见,染色体畸变可以用显微镜观察 B. 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畸变发生在减数分裂 C. 基因突变是有害的,染色体畸变是有利的 D. 基因突变无论发生在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是可遗传的,染色体畸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一定是不可遗传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1、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时间是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发生在生殖细胞能够遗传,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能遗传。 2、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都能发生;发生在生殖细胞能够遗传,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能遗传,但进行无性繁殖也能遗传。 【详解】A、基因突变是基因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是DNA分子水平的变异,在显微镜下是不可见,染色体畸变可以用显微镜观察,A正确;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都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都是有害大于有利的,C错误; 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无论发生在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是可遗传的,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可能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子代,D错误。 故选A。 5.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在其彻底氧化分解过程中都产生水 B. 细胞内的自由水与结合水都是良好的溶剂,都能参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 C. 衰老的细胞中水分减少、代谢加快、酶活性降低 D. 将作物秸秆晒干后,其体内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为自由水,自由水的功能包括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生化反应;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细胞内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为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A、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在其彻底氧化分解过程中都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其中蛋白质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产物还有尿素,A正确; B、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参与物质运输,参与化学反应,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B错误; C、衰老的细胞中水分减少、代谢减慢、大多数酶活性降低,C错误; D、晒干过程中散失的主要是自由水,秸秆充分晒干剩余物质包括有机物、结合水和无机盐等,D错误。 故选A。 6. 下列细胞中的酶,在进化史上可能出现最早的是 A 纤维素酶 B. ATP合成酶 C. 线粒体氧化酶 D. 乙酰胆碱酯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纤维素酶可催化纤维素水解;ATP合成酶可催化ADP、Pi及能量合成ATP;线粒体氧化酶是在线粒体中起催化作用的酶;乙酰胆碱酯酶存在于突触间隙,能够催化乙酰胆碱水解。 【详解】由分析可知,在生物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古细菌,其为单细胞原核生物。单细胞原核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有ATP的合成和分解,因此存在ATP合成酶,B正确;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生物进化史上植物出现较晚,因而催化纤维素水解的纤维素酶出现也较晚,A错误;线粒体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器,真核生物出现晚于原核生物,故线粒体氧化酶出现也较晚,C错误;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神经系统分化的动物出现较晚,因而催化乙酰胆碱水解的乙酰胆碱酯酶出现也较晚,D错误。故选B。 【点睛】熟记生物的进化历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及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斐林试剂及双缩脲试剂都需要将两种液体先混合后使用 ②健那绿是活细胞染液,可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③由于叶绿体中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④利用洋葱根尖分生区观察有丝分裂时,需对根尖解离,其目的是使细胞分离 ⑤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观察,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 ⑥在观察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处理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⑦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能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类型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②③⑥⑦ D. ②④⑤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①斐林试剂需要将两种液体先混合后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A液再加B液,①错误; ②健那绿是专一性染活细胞的染液,可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②正确; ③由于叶绿体中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③错误; ④利用洋葱根尖分生区观察有丝分裂时,需对根尖解离,其目的是使细胞分离,时间不宜过长,④正确; ⑤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观察,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⑤正确; ⑥在观察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处理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其实质是使细胞死亡,使生物膜失去选择透过性,⑥正确; ⑦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不能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类型,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⑦错误。 故选B。 8. 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共有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上 B. 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C. 解旋酶作于②部位,DNA聚合酶也作用于②部位 D. 该基因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80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②为氢键,是DNA解旋酶的作用部位。该基因共有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则T%=A%=20%,G%=G%=50%-20%=30%。 【详解】A、基因大多数分布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少数分布于细胞质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A错误; B、由题干可得,该基因中碱基A共有1000×2×20%=4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400,C=G=600,则该DNA分子中双链中(C+G)/(A+T)=单链中(C+G)/(A+T)=1200/800=3:2,B正确; C、图中①表示磷酸二酯键,②表示氢键,解旋酶作用于氢键,而DNA聚合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C错误; D、该基因复制3次,所需要的游离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23-1)×600=4200个,D错误。 故选B。 9.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 酶促反应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细胞代谢异常 D. 血糖含量偏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A错误; B、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渗透压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血糖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定义、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相关知识点。 10. 对氨基苯甲酸是细菌合成二氢叶酸的原料。磺胺类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