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强基联盟12月统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 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 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D. 逻辑有效性理论因逻辑和论证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B.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 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而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如果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对于诗人和诗歌反而往往产生错误的判断。 D. 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B.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D.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宋·苏轼《江城子》) 4.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5. 作者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这个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D 2. A 3. A 4. ①比喻论证,如“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更是如此;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事例论证,运用《西厢记》中的句子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更为生动具体,直观有效。 5. ①. 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 ②. 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 ③. 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以偏概全。原文是“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错误。原文材料一“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无理而妙”指的是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A.《诗经·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以叙述为主,是现实主义诗歌,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用“流霜”比喻月色的皎洁,用“汀上白沙看不见”创设了江天一派澄明的画面,语言看似不合逻辑,但有别样的表达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C.夸张仿佛不合逻辑,但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暂,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D.是诗人悼亡之作,将之前的生活场景放置到妻子回来的梦境之中,梦境与过往的现实交叉,匠心独运,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比喻论证,如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证定理与建立逻辑理论的关系时,“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引用论证,如材料二第二段“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更是如此;“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这些名家言论的引用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事例论证,材料二第三段“《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运用《西厢记》中的句子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举例论证使论证的观点更为生动具体,直观有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以及推理的能力。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即三段论推理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再结合材料二“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分析: “‘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中,一个一般性原则是“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这是“大前提”;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液体”,这是“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这是“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个牧羊人共进午餐 [意大利]卡尔维诺 这是我们父亲的一个错误,是他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