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683_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_2020-10-19 142113_2020-10-19 142113

举报
资源描述
内容简介本书是马工程艺术学概论教材的课后习题详解。本书遵循该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0章,主要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目 录第一章 艺术观念第二章 艺术的功能第三章 艺术创作第四章 艺术作品第五章 艺术接受第六章 艺术类型第七章 艺术的发展第八章 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第九章 艺术批评第十章 艺术的当代嬗变第一章 艺术观念1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属于其“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亦即从属于“经济学哲学主观形式”的三联结构式,因而其艺术观念也随之表现为“经济学哲学艺术”三联式。前后两者之三联式是一种理论框架,而人的“主观形式”则是其艺术观念的聚焦点和理论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产生人的“审美/艺术意识”,即“审美/艺术之主观形式”。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欧洲思想文明的基础,结合了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实际的创作状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体现了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经济学思想,为当下更好地理解艺术本质及价值、艺术的生产与发展等基本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和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有:(1)应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来思考艺术与美的问题。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在现实性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一理论判断将人的审美艺术活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2)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艺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解艺术作品构成问题的重要范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艺术作品由内容与形式组成,内容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事物、故事及其传达的思想感情,形式则是内容得以实现的方式、手法与语言符号构造系统。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总的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形式为内容服务,由内容派生而来,只有符合内容需要、有助于内容表达的形式才是合格的、有意义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虽然形式取决于内容,但形式并非机械性地对应内容,而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达成与内容的多样的对立统一。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下,由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在内容决定形式的同时,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因此,要避免形式成为一种规范和法则后,产生程式化的惰性,构成形式对内容的束缚,导致内容难以有效表达。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理论?答:艺术生产理论诞生于19世纪,但至今仍保持着生机与活力,这与它在艺术理论知识谱系上的超前性及其所关注的部分问题的当代性是分不开的。艺术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人们理解艺术的发生、发展与创造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同时,还批判了此前唯心主义美学观念中的艺术自律、天才创造等观点,认为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性的艺术生产,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在马克思看来,艺术生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1)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不同,是精神生产中的一种。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生产可以两类:物质生产,其对象是物质和经济材料,从而生产出可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文明。精神生产,利用人类的头脑和智力对现实材料或以往精神成果进行加工、思考和创造,从而生产出可以满足人类心灵和精神需要的精神产品。艺术生产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艺术家运用自己的头脑来加工生活素材,进而创造出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和劳动。(2)艺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和生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为一种“艺术生产”,从而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规律,艺术家生产的劳动成果(艺术产品)被资本家窃取,进入市场实现其交换价值,为资本家换取剩余价值。因此,“艺术生产”可以概括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成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的现象。3艺术的审美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拉尔夫史密斯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中,阐述了关于审美欣赏、艺术鉴赏是一种“技能”的学说。的确,审美鉴赏的技能和能力是一种认识性的能力,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学习得以提高。在艺术欣赏中,作为一种“认识性的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领悟艺术美的特性,进而运用这些特性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艺术的审美特性可以集中地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主要表现在:(1)人类的审美经验集中地表现为艺术审美。马克思认为,人可以进行自由的、自觉地、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其中既包括改造自然物质世界的体力与智慧等身体能力,又包括诸多感官能力及情感与意志能力。人在发挥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审美对象就是艺术,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经验的集中表达。(2)艺术审美特性归结为情感性。情感性是指艺术作品中包含着的作者寄予的丰厚、复杂的情感,是艺术审美性赖以存在的根本,接受者在审美过程中被激发起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情感是创作的动力。(3)艺术的审美特性来源于形象与形式。艺术审美特性的形成有赖于形象的塑造于形式的构造,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风格,塑造出艺术作品中的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及形式就是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基本面貌。艺术审美性的来源就是艺术以适当的形式构筑出的鲜活的形象。(4)艺术审美的最高价值是为人们提供超越的精神内涵。所谓超越,是指艺术为接受者(鉴赏者)提供的高于现实生活及日常情感的更为理想和集中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种超越可表现为人对艺术世界的移情,也可以表现为人超越了各种现实关系而达到精神的自由状态。在艺术中,人超越于有限自我而达到无限自由。第二章 艺术的功能1如何理解墨子与荀子在艺术功能问题上的分歧?答:中国先秦诸子对艺术功能的认识并不一致,既有全然否定论者,也有完全肯定论者。而墨子和荀子分别是这两种论点的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并称为显学的儒墨两派都有自己的论乐体系,但是他们“论乐”并不为了“乐”本身,而是将“乐”作为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墨子和荀子提出了几乎相反的观点。(1)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从政治角度(实用角度)出发,不看好音乐艺术。墨子非乐上篇连用六个“为乐非也!”力陈为乐之害,同时,在其公孟三辩贵义等诸篇章中都多有体现。在墨子看来,为乐就像建房,建房为了避暑、御寒。可音乐不管多么美妙,多么动听,都是没有用的。既不可以当衣穿,又不可以当饭吃。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不说,还劳民伤财。在当时社会本来就是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不重视农业生产,老百姓的生活将难以为继。但是,墨子的“非乐”思想也有阶级和时代意义。学习,思智是人的天性,审美娱乐也是人的生理需求。墨子一味从“利”的角度出发,极力想强制性地禁乐,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同。(2)荀子对于“乐”审美娱情和社会文化功能讨论较多,认识也较为深刻。他在乐论开篇提及:“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行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阐明了“乐”的特性于审美主体情感之间的本质性关联。“乐”立足于“人情”,通过声音、动静达到使人娱乐的目的及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他还认为,“乐”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个人修养,促进国家和谐,邻里和睦,家庭和顺,完全肯定艺术的功能。荀子与墨子相比更能看到“乐”的存在有其固有的本质属性,他认识到了“乐”存在的自然性基础,可以用辩证的思维区分“乐”内在、本质上的东西,这种认识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论的,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墨子与荀子的阶级属性不同,注定了二者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和阶级视角,他们站在各自的阶级立场上都有其正确性。无论是对音乐消极的否定还是积极的肯定,这两种态度都属于围绕着功利主义的观念,忽略了艺术的非功利的特殊意义,同时,也都在夸大音乐的功能。2试以具体例子说明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答: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作品的品鉴活动,可以获得身心的审美愉悦,并能够从中体悟到对于自然、社会和历史人文的更加深刻的意味。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喜爱。(1)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同意、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和客体统一等特点,艺术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真谛和内涵,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例如中国的国画在内容艺术创作上都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社会、政治、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认识,将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和佛教等的思想渗透其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具有写意特色的艺术形式传承至今,同时也被很多外国人所喜爱。又如,人们可以从阿尔塔米拉的洞穴壁画了解原始人的狩猎生活;可以从汉代马王堆帛画知晓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文化信仰;可以从敦煌壁画了解从十六国到宋、元各个历史时期中百科全书式的状况等。(2)艺术对于自然现象也同样具有审美认识作用。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人生时,能够发挥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由于艺术的认识功能是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在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时,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评价,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情绪等主观世界,使得艺术具有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不同的特殊审美认识功能。例如,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极高的审美认识功能。(3)艺术的审美认识并不意味着只提供现实中既有的方面,还可能拉开一种更为广博的认知视野。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曾提到,艺术家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所和名字”。艺术一方面可以引领人们感受现实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开放一个与现实相关联的想象世界,使得想象世界有可能比现实本身更为丰富多彩。(4)在培养提高审美认识能力时要特别注意艺术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是审美感受能力的深化,使得审美主体上升到一个能区分美与丑、崇高与卑下、高雅与庸俗的审美判断、鉴赏境界。例如,在欣赏国画时,要注意从它的审美情趣与表现手法以及画家的生活背景等方面去分析、鉴赏。3为什么说艺术的审美体验功能是最为重要或核心的功能?答: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中,“情”是关键因素。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及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正是因为情感及其体验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不少研究者都强调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情感过程。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情感是审美体验累积的产物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情感是一种唤起状态的激发与持续能力,且将其规定为主体与对象的一种关系的内在标记,即将情感作为一种主体和对象的相互作用的累积的产物,是一种以需要为轴心而发展起来的关系的反映。具体而言,这一关系又包含两重意义:客观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体验和反映。因此,“主体情感体验的内容愈是丰富,其中所反映的各种现实的联系和关系愈是丰富,就愈是有更多的根据预测到这种情感将会加强,深度变得越来越大”。情感和体验是一种复杂的构成,既可能是细微的情绪波动,也可能是深不可测的海洋,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含量。以“愁”为例,它既可能是无病呻吟,也有可能是欲语还休的无可奈何。“特别的审美情感”需要文化修养的浸润与滋养,与此同时,也依然是“直接的情感的本身”。(2)艺术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审美体验在进行审美体验时,会展开相应的表象的再认与联想。然而,离开了这种审美体验,相应的表象活动的活跃和丰富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只有伴随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