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文档:第五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举报
资源描述
第 五 单 元 生 命 活 动 的 调 节专题一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最新考纲】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II)。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II)。3.人脑的高级功能(I )o 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II)。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I )。前挂后连 拓广成面 常“*谈时避阳阳.知识体系 自建 浦瑞海渊阳瑞强 成功之算 始吁足下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膜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5.激素调节的三大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神经调节主导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激素又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7.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体现细胞膜信息传递功能;二者发挥作用后都可被分解或灭活,另外有些游离的神经递质可被重新吸收。8.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思考答案思考一: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上总是刺激感受器开始反射活动;直接刺激神经纤维发生的双向传导只能发生在人工剥离的实验室环境下。思考二:形成感觉并不等于产生反射,反射需要经过完整反射弧,但感觉的产生并未发生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效应器参与,不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思考三:没有,这两种激素受神经直接控制。思考四:不对,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思考五:不对,言语功能是特有功能。思考六:化学信号的生成及传播。不固定;时间长短与体内代谢、外界条件、后天锻炼等有关。洞察考情微析考点O核 心 考 点-整 介 考 点1神经调节一 I线I考I情【样 题1(2019全国卷I )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解析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A项正确;动物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都可能使自己被惊吓到,所以,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器都可以感受到惊吓刺激,B项正确;兴奋可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即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同时神经系统还可通过内分泌活动(产生激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如肾上腺素会使心跳加速,C项正确;动物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D项错误。答 案D【样 题2(2019全国卷I )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 元 到 另 一 个 神 经 元 的 传 递 是 单 向 的,其 原 因 是(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o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3)排尿过程中,尿 液 还 会 刺 激 尿 道 上 的,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解 析(1)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腰,故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会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控制。(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答 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脊髓大脑皮层(3)感受器考什 么:主要考查反射、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人脑的高级功能。:怎么考:命题落脚点多为对反射弧各部分作用异常的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学 之 间 传 递 的 机 理 分 析。K 新趋势:神经调节的过程及与神经调节有关的 实验设计,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设计既有知识点的综合也有知识点的延伸和迁移。高 考 必 备1.“反射”完成的2 个必备条件(1)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不经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2)必须具备“适宜的”刺激(刺激类型、刺激强度均适宜)。2.“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一看形成L 遗传获得,先天性今 非条件反射后天生活中训练形成 条件反射V三看中枢一 大脑皮层不参与=非条件反射一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存 在 终生存在,不消退=非条件反射一可消退、可建立=条件反射3.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AB-c?D E(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 示 中“Y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一”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4.兴奋的传导与传递(1)兴奋的传导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特点:可双向传导(但在机体内反射弧中只单向传导)。(2)兴奋的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一突触间隙一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少数为轴突膜。)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5.兴奋产生的机制与特点其峰值高低与神经纤维膜流有关,不消耗能量 N a+,消耗能量考I 向微I练考向一反射及其生理机理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1)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X)提示:只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可完成反射活动。(2)在电位变化过程中,K+始终要以协助扩散方式运输。(X)提示: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N a+-K+泵排N a+吸 K*是逆浓度运输,为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X)提示:动作电位时Na+更多进入膜内,所以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比静息电位时低。(4)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但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X)提示:神经递质被后膜受体识别后会引起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兴奋性递质使后膜发生电位逆转,便后膜兴奋;抑制性递质使后膜静息电位的膜内外差值进一步加大,抑制兴奋。(5)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酶分解或被细胞吸收。(V)(6)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V)2.(2019浙江选考)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解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人体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 项正确;伸肌属于膝反射的效应器,肌梭是感受器,B 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C 项正确;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 项正确。答 案 B3.(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和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与结合使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解析 图中为突触前膜,为突触后膜,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项正确;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项正确;进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发挥生理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C项正确;为神经递质,为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与结合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或维持外正内负,D项错误。答 案 D4.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伸肌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刺激I I 处效应器也能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C.该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I 和 I I 处的传导是双向的D.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无法控制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解 析 从神经中枢处突触的形状可以判断与伸肌相连的两条神经元中,I 所处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另一条神经元为传出神经,与屈肌相连的神经元也为传出神经,所以伸肌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A项正确;只有通过完整反射弧的活动才是反射,仅刺激I I 处引起的反应不是反射,B项错误;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的传递和传导都是单向的,C项错误;图中的反射是由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所以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该反射,D项错误。答 案 A5.(2019南昌调研)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某部分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表现为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则受伤部位可能是()A.感受器 B.感觉神经中枢C.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解 析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表现为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都是正常的,效应器无收缩反应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D项符合题意。答 案 D6.(2019武汉调研)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你帮助别人提起重物时,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会发生复杂的神经调节,如图表示该反射通路的简图,首先大脑皮层发出冲动,引起a神经元、丫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骨骼肌中的梭外肌纤维(肌纤维即肌细胞)收缩,从而提起重物。已知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大脑皮层(l)a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可以传递给梭外肌纤维,但不能传递给A神经元,其原因是 o(2)丫神经元兴奋,肌梭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产生兴奋并传 递 给 A 神经元。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是,A 神经元属于 神经元。Y 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_ _ _ _ _ _ _(填“增强”或“减弱”)。(3)若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都可称为突触,图中所示部分共有 个突触。解 析(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由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根据题中信息可判断,a神经元是传出神经,兴奋能传递给效应器,但不能逆向传递给A神经元。(2)肌梭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说明肌梭属于感受器。另外肌梭又能接受Y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并收缩,说明肌梭属于效应器。根据题图信息可判断A神经元属于传入神经元。当丫神经元兴奋时,兴奋会通过A神经元到达a神经元,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3)若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都可称为突触,则题图中共有7 个突触。答 案(1)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a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兴奋能传递给效应器,但不能逆向传递给A神经元(2)感 受 器 和 效应器传入(感觉)增强(3)7总结提升与反射弧受损有关的神经调节分析大脑皮层是人体产生感觉或意识的部位,此部位受损也导致感觉或意识的丧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发生肢体感觉丧失的情况要注意分析诸如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低级中枢、脊髓上行传导束、直至大脑皮层这一系列过程中具体损伤在哪一部位。同理如出现运动障碍,也要分析大脑皮层、脊髓下行传导束、脊髓低级中枢、传出神经直至效应器这一系列过程具体损伤在哪一部位。分析时掌握一个原则,即“哪坏分析哪,例如脚伤后产生痛觉并丧失运动能力,那么只能分析脚部一些相应结构,而不能找脊髓和大脑皮层的问题,可能是效应器或连接效应器的一段传出神经损坏。考向二兴奋的产生及传导机理7.(2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