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心理干预目录心理干预概述1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2心理干预概述第一节n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1.1 心理干预的概念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一)心理干预的类型健康促进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包括:积极的心理健康,即保护抗应激损伤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危险因素,即易感的人格因素或环境因素;保护因素,即不易发生某种心理障碍的人格因素、行为方式或环境因素健康促进面向普通人群,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属于一级干预1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是指有针对性地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包括普遍性干预、选择性预防干预、指导性预防干预3种方式预防性干预针对高危人群,目标是降低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属于二级干预2预防性干预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3心理咨询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心理治疗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目标是减轻障碍,属于三级干预4心理治疗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二)心理干预的范围1社会适应不良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难以应对的心理社会压力,从而导致适应困难,出现自卑、自责、退缩和攻击等心理行为问题和躯体症状此时可借助一些心理疗法,如支持疗法、松弛训练及危机干预等给予其帮助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2各类行为问题对于各种不良行为,如人格障碍、肥胖、酒瘾、烟瘾、行为障碍和口吃等的矫正,可借助认知行为矫正疗法、正强化法等进行治疗3精神科及相关的患者各类神经症性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和癔症等,以及其他精神科疾病,如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等1.2 心理干预的类型和范围4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心身疾病患者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在治疗时可采用心理支持与疏导、认知调整与行为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急性疾病患者急性疾病起病较急,且一般病性较重,往往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在给予临床医疗紧急处置的同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以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慢性疾病患者慢性病一般病程较长,由于无法全面康复,患者往往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机体的康复。
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1良好的干预关系原则良好的干预关系是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条件干预者只有对被干预者表现出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关心、支持的态度,才能建立彼此接纳、相互信任的干预关系由此,被干预者才能毫无保留地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为明确被干预者的心理问题、设计和修正干预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一)心理干预的原则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发展性原则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干预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和处理被干预者的问题由于人的心理问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被干预者的需要、动机、态度、情绪及行为表现等也会随着干预的进程不断发生变化干预者不仅要关注当前被干预者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认知,也要根据其阅历、兴趣、性格等个性特点,思考被干预者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引导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3个性化原则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干预者在注重被干预者与同类问题的人的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被干预者的具体情况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心理特征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每一个心理干预方案都有其特殊性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4中立性原则干预者对干预中涉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被干预者;否则,容易妨碍对事件判断的客观性,从而影响干预效果。
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5综合性原则因为人类的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评估病因时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在制定干预策略时,也要采用心身综合的干预方法同时,由于各种干预手段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因此在干预实践中也要灵活使用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6保密性原则干预者要尊重被干预者的权利和隐私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被干预者会暴露自己的隐私,这些隐私可能会涉及被干预者的名誉和前途,或涉及他人的利益,一旦泄露,将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干预者一定要为其保密但是,如果被干预者可能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或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时,干预者则应该将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告知相关部门或其父母及监护人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二)心理干预的注意事项1明确心理干预的地位和作用n虽然心理干预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它并不是万能的n对于心因性疾病,心理干预起主导作用;而对于急性疾病和躯体疾病,心理干预只能起到辅助作用n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疾病都提倡心身综合治疗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恰当选择心理干预的适应证n一般来说,被干预者的求治动机越强,心理社会因素对被干预者的影响越大被干预者文化水平越高,干预效果就越好。
相反,对智力低下、无自制力的人,则不宜实施心理干预n每种心理干预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及最佳适应证等,同时,干预者也要选择自己较为熟练的干预技术和干预方法实施干预1.3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注意事项3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n心理干预者应注重完善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敏锐的感觉和观察能力n心理干预者还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善于与被干预者进行交流沟通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第二节2.1 心理支持与疏导(一)倾听技术p倾听是指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p倾听不仅是了解情况的必要途径,也是建立良好干预关系和为患者提供帮助的重要手段1倾听的概念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倾听的方法1非言语关注在倾听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非言语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空间距离、沉默等,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在运用非言语关注时,要让患者有被关注感,从而促进其自我表达护理人员在听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非言语反应,如点头、微笑,或用表情动作表示理解,从而使患者产生被关注感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重述重述是指护理人员重复叙述患者所表达的内容。
重述不仅可以帮助护理人员验证自己是否理解了患者所表达的内容,还可使患者意识到对方在注意听自己讲话,从而对继续表达起到鼓舞作用重述一些关键内容时,可使患者后续的谈话主题得以明确此外,重述有时还能使患者所述的内容得到整理和归纳,帮助患者对问题进行自我审视2.1 心理支持与疏导3询问询问就是通常所说的提问询问分为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开放式询问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句式向患者提问,其具有交谈自由、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引导患者对某些内容进行深入表达,迫使患者就某些内容做出进一步思考,有助于护理人员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情况封闭式询问是用“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句式提问,患者只需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封闭式询问可以使收集的资料更加准确,但信息量较小在实际应用中,两种询问方式通常会结合使用2.1 心理支持与疏导p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p适当地表示理解p不带个人偏见,不作价值评判对患者讲的任何内容不表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p倾听不仅用耳,更要用心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省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
p正确的倾听要求护理人员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患者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患者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到的问题作出反应3倾听的注意事项2.1 心理支持与疏导(二)安慰与开导技术p安慰与开导是指个体通过语言和非言语行为向持有消极心理的个体传达理解、支持和鼓励,引导其积极向上的过程p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恰当的安慰与开导能尽快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安慰与开导的概念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安慰与开导的方法1亲近微笑法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恐惧、悲观的情绪,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指点此时,护理人员应近距离与患者接触,与患者聊天,微笑着用眼神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以陪伴患者在绿化区域内散步,聆听患者倾诉,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开导指导法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及性格和修养的不同,导致患病后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也不一样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语言、行为特点去捕捉其内心活动,给予必要的关怀,使患者在正确的指导下,了解疾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知识,做好自我调节,争取尽快康复。
2.1 心理支持与疏导3宣泄鼓励法性格内向的患者常常会陷入消极低沉、萎靡不振甚至悲观绝望的不良情绪状态中护理人员应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疾病,并为其制造宣泄情感的机会,从而使患者的情绪舒适平静,精力全然释放,摆脱精神压力随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采取支持和鼓励措施,使他们能够坚定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走向康复之路2.1 心理支持与疏导p首先,安慰与开导是建立在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的,通过护理人员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来实现;p其次,安慰与开导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使用,必须与相应的治疗阶段结合起来;p最后,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及广泛的协调能力3安慰与开导的注意事项2.1 心理支持与疏导(三)解释、建议与指导技术p解释、建议与指导,是护理人员依据一定的理论、科学知识及个人经验对患者的问题、困扰、疑虑作出说明p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准确把握,否则会解释不到位;其次要把握好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理论、怎样解释才好p解释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护士的知识经验和理论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这些知识能否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和有创造性地应用。
1解释、建议与指导的概念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解释、建议与指导的方法1知识宣教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为其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及相关制度等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详细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并收集资料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基本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在宣教中一定要向患者讲清原因,提出具体建议,指导也要具有可操作性2.1 心理支持与疏导2操作说明在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应履行护理操作的一些解释、建议和指导义务,如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怎样配合等例如,患者要做CT、磁共振、B超等检查时,护理人员要提前告知患者检查的时间、饮食、注意事项、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配合及检查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等2.1 心理支持与疏导3通俗比喻在进行解释、建议和指导时,应多采用通俗的比喻,从而易于患者理解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认识水平,运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予以恰当的解释2.1 心理支持与疏导p在进行解释、建议和指导时,应该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解释、建议和指导,不要使解释、建议和指导过于表面化、经验化,缺乏说服力p另外,解释、建议和指导时,应考虑对患者的积极影响,尽可能地消除和减少消极影响,不要让患者因接受解释而背上更沉重的心理负担。
3解释、建议与指导的注意事项2.1 心理支持与疏导(四)暗示p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促使患者按照暗示者所指引的方向行动或者思考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