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知识讲解

举报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知识讲解 一、常见问法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处)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或有误)的一项是(     ) 4.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 二、解题技巧 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内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确定的语气停顿。 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划分句子间的停顿,一种是划分句内的停顿。这两种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划分句间停顿(断句) A.断句有三个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 B.断句的具体方法: 1.根据文意断句。 读懂文意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解答朗读停顿类试题,需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的关系,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断句。 熟读课内文言文以及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2.抓住标志词语断句 (1)对话、引文帮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问”“曰”“云”“谓”“言”等引出,这些标志词语后往往需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例句]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析]“问”和“曰”是明显表现“问答”的标志词语。 (2)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和语气。有些虚词实际上起着某些标点的作用,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断句的地方。因此,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例如,语气词“乎”“也”“矣”等常在句末,“盖”“夫”“凡”等常在句首,“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岂”“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开。 ②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前后都可断开,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句末语气词“也”“矣”“耶(邪)”“哉”“乎”“焉”“兮”“耳”“而已”“欤(与)”等,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故”“是故”“由是”“是以”“于是”“无论”“至若”“继而”“苟”“纵”“纵使”“向使”“苟则”“然则”“然而”“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文言文中,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 ⑤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少时”“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顷”“忽”“忽然”等之前往往断开。 ⑥一些虚词作为指示代词时,如“之”“焉”等,也可帮助断句。 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 “曰”后冒引(:“”)“哉”后叹(!), “矣”“耳”多表陈述完(。)。 “于”“而”“以”一般在中间, “盖”“夫”多在句子前。 “耶”“乎”经常表疑问(?),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点。 3.借助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省略句等,记住这些特殊句式,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①“……者,……也”表示判断。断句时,要在“者”后和“也”后断开。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沙世家》) ②谓语前置句,谓语和主语之间要断开。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 ①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孰与、孰若、奈……何、若……何、如……何。 ②表反问的固定结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③表推测、揣度、商榷的固定结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④表感叹的固定结构: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⑤表判断的固定结构有:是之谓、此之谓。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断句时,要在含有这些固定结构的前后断开。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非……则”(非死则徙尔)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与其……孰若……”(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孰”(吾与徐公我孰美) “以……为……”(以牒为械)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4.根据修辞手法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相邻两组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 (1)据排偶帮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许多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例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未元思书》) (2)找顶真帮断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之一。顶真句的特点是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断句。 [例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例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句]泰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壁奏秦王/泰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察反复帮断句。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熟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找名词(代词)帮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彼、此、其、之等。名词(代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 [例句]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解析] 此句中,名词“生”作主语,在其前断开;第二个“余”作宾语,在其后断开。 6.找动词或形容词帮断句。 找出动词或形容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1)找动词,明谓语。 在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为核心,找到一个动词,几乎等于找到了一个句子。 (2)观前后,定主宾。 动词之后的名词或代词一般做宾语,其后要停顿;动词之前的名词或代词一般做主语,其前要停顿。 (3)析语境,定停顿。 结合上下文语境,疏通语段大意,理清句中句间关系,确定句子间的停顿。 如: ①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②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③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 给叙事的文段断句,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有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事件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过程。议论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一些关联词语。问句和引语是很容易看出的,这样有助于正确地断句。 划分好句间停顿后,通读一遍,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二)划分句内停顿(朗读节奏) 划分句内的停顿,难度更大,细节更多,既要掌握规则、把握句意,还要有良好的语感。 A.划分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B.划分方法 确定句中停顿的方法 1.根据句首的语气词、连词、表总结性或总领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 句首发语词即指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又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充当语气助词作用,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例如: 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②至于/夏水襄陵 ③其/如土石何 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2)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 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而/山不加增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以/其境过清 (3)句首表总结性(或总领性)的词语后要停顿。 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由是”等,或句首出现表总领性的词语,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①故/君子/有不战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解析:①②句中的“故”“是故”是表总结性的词语,其后应该停顿。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予独爱”总领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解析:这是一个特殊句式,运用了合叙分承的手法。这一句应这样翻译: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这样全句是由“自非”领起,应在这一领起词后停顿。 2.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优先停顿)、谓(动)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词与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基本结构,诵读时主谓之间要停顿。如: ①臣之妻/私臣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①问/今是何世 ②恐/前后受其敌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1]故/克之 [解析]“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