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一支中性笔的长度大约(    ) A. 15mm B. 15cm C. 15dm D. 1.5m 2. 某音叉发声时的振动频率为1200Hz,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音叉发声时每秒钟振动1200次 B. 该音叉发声时每分钟振动1200次 C. 该音叉发声时每小时振动1200次 D. 该音叉发声时的响度为1200dB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次声波不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 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D. 戴上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 下列关于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 物质发生下列物态变化时,需要吸热的是(    ) A. 凝固 B. 凝华 C. 升华 D. 液化 6.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人眼看到书本的光路图的是(    ) A. B. C. D. 7.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的是(    ) A. 日食 B. 水中倒影 C. 水中筷子“折断” D. 树荫下的光斑 8. 在下列虚框中放入适当的凸透镜或凹透镜,光路图成立。其中放入凹透镜的是(    ) A. 甲和丁 B. 乙和丁 C. 丙和丁 D. 乙和丙 9. 如图是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为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纠正 B. 图中为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纠正 C. 图中为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纠正 D. 图中为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纠正 10. 站在路边的小乐看到甲、乙两个气球正在升空,如图1所示,一会儿看到的场景如图2所示。在此过程中,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上运动 B. 以乙为参照物,树是静止的 C. 以树为参照物,甲和乙都向上运动 D. 以乙为参照物,甲和树都向下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60分。按题目要求作答。 11. 如图1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换用如图2所示的刻度尺去测量同一物体,读数会______(选填“更精确”或“更不精确”),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误差;图3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 12. 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 (1)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a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请运用与(1)不同的画法在图b中画出反射光线。 13.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射入玻璃。请在图中画出光在玻璃中以及由玻璃射出空气的光路图。 14. 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请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图中大致画出折射光线。 15. 彩色电视机上的丰富色彩都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叫______。 16. 测量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后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 (1)小红看到视力表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镜中视力表的像与视力表相比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该像到小红的距离为______ m; (2)若她向左移动1m,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像到小红的距离为______ m。 17. 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某凸透镜后的光路图如图1所示,凸透镜的光心在0cm处。把物体MN放在凸透镜前某位置,如图2所示。 (1)把图2中N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的光路补充完整;(a平行于主光轴,b过0cm处) (2)物体MN经凸透镜后成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成像的。 18.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物质______(选填“甲”或“乙”)是晶体,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_,凝固点为______; (2)物质甲在第2∼6min,温度______(选填“不变”或“不断改变”); (3)物质乙在第1min处于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在BC段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19. 小李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是实验第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请将其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______ 99 99 99 99 (2)根据记录数据在图2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加热时烧杯口有“白雾”冒出,请简单写出该“白雾”是如何形成的。 20. 如图是小明沿直线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已知小明步行的时间为10min,步长为0.5m。求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若以该速度再沿直线步行1km,求所需要的时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中性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5cm左右。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对物体长度、质量、温度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气温、体温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2.【答案】A  【解析】解:声音的频率是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则某音叉发声时的振动频率为1200Hz,表示该音叉发声时每秒钟振动1200次,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声音的频率是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据此分析解答。 此类问题的解析是要知道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的定义,属于基础题。 3.【答案】C  【解析】解:A、次声波属于声音,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C正确; D、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利用、防治噪声的途径,是一道声学综合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B正确; C、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不相平,故C错误; D、温度计碰到容器壁,故D错误。 故选:B。 温度计使用: (1)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 (2)温度计使用时,应该: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5.【答案】C  【解析】解:A、凝固是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故C符合题意; D、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答案】D  【解析】解:书本本身并不能发光,所以书本不是光源,人眼看到书本是因为太阳光在书本的表面发生了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书本本身不能发光,它反射了太阳光。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解:A、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水中筷子“折断”,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正确; D、树荫下的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逐项分析运用的光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一道基础题。 8.【答案】D  【解析】解:甲、丁两图中,经过透镜后光线变会聚了,为凸透镜; 乙、丙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变发散了,为凹透镜。 故选:D。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本题考查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C  【解析】解:由图可知,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眼; 远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一些,这样像可以成在视网膜上。 故选:C。 解决此题要知道远视眼的晶状体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应该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图示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成因的光路图,基础题目。 10.【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乙上升的速度比甲快,因此,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上运动,故A正确; B、以乙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树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树为参照物,甲和乙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而且它们都向上运动,故C正确; D、乙上升的速度比甲快,因此,以乙为参照物,甲和树都向下运动,故D正确。 故选:B。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1.【答案】1cm2.2cm更精确  不可以  338 s  【解析】解:(1)由图1知: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在2cm和3cm刻度线之间,偏向2cm,读作2.2cm,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2.2cm; (2)图2所示刻度尺,1cm之间有10小格,所以分度值为0.1cm=1m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小于图1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用图所示刻度尺测量更精确;测量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3)由图3可知:在秒表的中间小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