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B.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C.扩大科举考试录取名额 D.武将带兵打仗要按朝廷预授的“阵图” 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包括 ①注重破格使用人才②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③改变旧的土地制度④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藩镇制据、政局动荡的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具体措施不包括(   ) A.文官担任知州 B.设诸路转运司 C.建立刺史制度 D.设立“四监司” 5.苏辙说到王安石的“青苗法”时指出:“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这反映了变法失败的哪一方面的原因 A.改革损害了大贵族地主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B.改革在新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没有遵循有利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 D.改革者没有远见卓识,不坚决、不彻底、不注重实效 6.王安石募役法推行后,对于此法......南方百姓相对富庶......故多不反对;北方百姓中穷苦者 因此雪上加霜,助役钱使贫者更贫。这表明 A.北方农耕技术较落后 B.募役法不具有进步性 C.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 D.南北经济制度差异大 7.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这种急剧变化最有可能(  )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造成财政状况恶化 C.增强对社会的控制力 D.消除周边政权威胁 8.南宋户部曾就榷场设置解释说:“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据此并结合如图判断,南宋最初设置榷场的主要目的是(   ) A.活跃边疆地区经济 B.维持宋金边境友好局面 C.稳定国内和平局势 D.推动双方经济互通有无 9.北宋太宗时期,在枢密院历任长贰之职(正副职位)的19人之中,与太宗藩邸具有渊源关系的一共6人,居三分之一;不过,若从曾经独自担任枢密院首长的官员来看,却共有5人之多。由此可知,宋太宗时期枢密院长官的任用(   ) A.具有浓厚的家国一体色彩 B.体现了用人途径的多元化 C.意在限制相权以加强皇权 D.延续了宋朝重文轻武传统 10.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A.大力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B.采用分化事权,维护君主权威 C.设通判监察,完善监察体系 D.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11.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 A.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B.变法得到广大人民和上层官僚的支持 C.进行改革实现了北宋的富国强兵 D.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12.赵普认为:“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为此,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①派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②设参知政事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④设立枢密院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3.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②处的历史事件是 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宋太祖设中书门下 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14.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是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权的分割 B.皇权的削弱 C.地方权力过重 D.监察体系不完善 15.下图为《北宋文官出行图》。该图描绘的场景反映出北宋时期 A.文官社会地位较高 B.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C.冗官现象较为严重 D.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16.“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西夏 D.南宋和金 17.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更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 B.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18.与下表诗句描述相符合的历史时期是 A.两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9.《宋史·职官志》记载“宋代初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与知州、知府无异,名为佐官,实际是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由此可推断当时通判 A.主抓地方司法刑狱案件 B.掌握地方经济财政大权 C.单独掌管地方行政事务 D.兼地方行政和监察职权 20.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 A.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 B.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C.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北宋“积贫”原因有哪些? (2)针对当时的统治危机,在宋神宗的支持之下进行了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名字叫做?变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3)结合材料二,“变法”针对当时的统治危机采取了什么措施? (4)有关这次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有两种说法。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2.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44年,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访华期间,谈到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王安石的经济智慧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始终没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后的崇拜者顾及,即现代金融经济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有了今日的历史眼光,我们才能断言要将这帝国之财政商业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须就位。有关汇票、提货单、保险单、共同海损、以船作抵押之借款、冒险借款、股份、打捞权利等都要经过立法才能执行无碍。更重要的是法律上有关遗产继承、破产、丧失赎取权、假冒、欺骗、监守自盗等之规定也要与商业社会里的流动状态相符,且一切都用金钱统治,这一点才做得通。宋代内陆商业组织之实况与这种要求相去至远。 ——摘自《王安石变法与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2.B3.B4.C5.B6.C7.B8.B9.B10.B11.A12.A13.B14.A15.C16.D 17.A18.C19.D20.B 21.(1)原因:冗官、冗兵、战败给少数民族贡赋。 (2)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 (3)农业: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军事:保甲法、保马法等 (4)成功了。理由: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善北宋“积贫”的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22.(1)治国方略:厉行法治,严刑峻法。影响: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酷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方略:立善法。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改革、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 23.(1)原因:①宋代商品经济活跃;②王安石的思想有前瞻性。 (2)①未形成金融体系或缺少金融制度的保障;②缺少法律保护;③措施执行中的随意性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