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6篇

举报
资源描述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6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简介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承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第2篇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识。 学习目标 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指导吟读读顺全诗,以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 5.学生齐读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学生自主学习。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著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时,其中的受降城址,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因6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承受突厥部投降。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县西南,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土拨的前线炉,管乐器名,这里指的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为了哥哥, 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二)发挥想象,赏景无情,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三)通过学生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抒情方法,进而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感情。 这首诗写得有声有色,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层月色构成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真人无限的相思全诗,将诗情画意音乐融入一炉。11在书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两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文。炉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征人回乡之望,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四、牢固练习,拓展提高 学生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明确全诗的主旨。 你说一下,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相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从本诗中,你知道边塞诗的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边塞诗的特点一,在世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耳在诗的体裁上,七言歌行为主,也有七言绝句,三在世的内容上以边塞景色和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战役,虎跃等人物,多为都虎将军,单于狐姬真人,忽而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 六、作业 穿越时空,神思飞扬,同学们穿越时空,假设你今天见到作者,你会和他说什么呢?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一、起 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 二、承 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1.导入: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 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单独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答复。 从xx,看到、听到了x? 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 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x。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三、转 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 1、背景 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 3、小结 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 四、合 作业布置 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 五、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 声:芦管《折杨柳》思乡 情:征人尽望乡含蓄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表达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表达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月歌》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表达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表达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美好的祝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