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举报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 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那么空气是怎样产生的?播放视频,生回答:“光 合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大量氧气,抛出问题,如何制取氧气,引入课 题。 二.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学习目标: 1. 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 学习加热高橘酸钾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基本操作。 3. 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会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会动手制取氧气。 4. 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m课堂探究 (一) 自主学习(明原理) 自主阅读课本第37页到第40页相关内容完成 学案 一、 其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需要大量的氧气,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一般采用 的方法获得,该方法属于 变化。 二、 其气的实验室制法之一加热分解高镇酸钾制取其气 (1) 原理文字表达式为: O (2) 装置(如右图),哪部分为发生装置,哪部分为收集装置? (3) 收集方法:依据右图采用 法收集,依据 是 O (4) 氧气的检验:将 的木条伸入 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 气。 学生展示,同时大屏幕展示答案。 (二) 合作探究(析步骤) J、组讨论请简述实验步骤及一些注意事项 1. 装置:根据提供的仪器,参照上图组装一套高镒酸钾制真气的装置。 注意:伸入试管内的导管不易过长,为什么? 学生上台展示,如何组装仪器。 2. 步骤: (1 )查 o注意:具体操作方法:O (2) 装 o注意: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的原因:。 (3) 定 o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为什么? (4) 点。注意:加热时先预热再固定加热,为什么? (5) 收。注意:①当 时开始收集气体,为什么不 能一开始有气泡就 收集? ②当 时收集满了。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 放桌面上,为什么? (6) 离 o ⑺熄 O 注意:步骤6和步骤7不能互换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老师进行适当点拨。 3. 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微课,再次巩固。 (三) 实验探究(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制取一瓶真气并展示成果。 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的又好又快。 (四) 合作探究(悟规律) 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分解过其化氢溶液来制取其气和加热氯酸钾来制真气,请同 学们联想加热高镇酸钾制取其气的原理和实验装置,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 二氧化镒 水+真气 原理:氯酸钾_ △ A 氯化钾+真气 过其化氢 相同点 不同点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氧气的密度: 氧气的溶解性: 小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1. 确定反应原理。 2. 发生装置:应根据 和 进行选择。 3. 收集装置:应根据气体的 考虑采用 法进行选择 或根据气体的 考虑采用 法进行选择。 四、盘点收获 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这节课你会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五' 当 堂检测 学情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 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 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 法。 总体来说,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 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以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实验探 究等教学手段,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欲望强烈,对老师提出的问 题积极进行思考,踊跃参与探究、讨论、分析与归纳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与老师紧密配合、互动,师生共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掌握实验室用高镒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并且 能小组合作动手制取一瓶氧气,初步学会制取气体的原理以及实验装置。实验操 作部分百分之八十二的同学操作比较规范,基本达到本节课预期效果。 不当之处:仍有百分之十八的同学实验操作缺乏规范性,下一步教学过程中 除了多加强调之外,还应多加练习。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课标中的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两个一级主题,又是 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我们周围的空气两个二级主题所包含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 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 相链接。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学生初次体验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 质的实验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也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的开端。 启后: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第六单元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做了铺 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以后系统 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甚至高中氯气、氨气等气体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 础。同时它也会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验 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 (二) 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内容 本课题的结构可分两部分:(即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催化剂与分解反应概念的 教学。由于本次讲课针对于第1课时,所以后面对第二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让学生系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药品一原理一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检验方法。关于药品选择: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氧气来源于含氧物质间的转化。 关于发生装置的选择:让学生了解这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 关于收集气体:要让学生明确需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来确定收集 方法。 此外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教材以高车孟酸钾制取氧气为例,我想为了 以后教学的方便,在这里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制取氧气 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初步渗透两套装置的使用原理。 评测练习 当堂检测: 1.在进行“真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 可能的原因是()o A: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伸 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2.图1一J —3是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镇酸钾的方法制取髭气的实验装置图。 (1)写出图中所标序号仪器的名称: ① ;②;③;④ ;⑤ ⑵将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开始收集其气的适宜时刻是 _ _ O ⑶待瓶内的水排完,用玻璃片在水面下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 水面后放置在实验桌面上,放置的方法是,原 因是。 图 1—J — 3 (4)停止加热时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 课外延伸: 右图中四个集气瓶各有什么用途?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 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 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 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 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 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 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 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两 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 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 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 间。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己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 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 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 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 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 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 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 理。 课标分析 为学生设计了必要的探索活动,意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实 验室如何制取氧气,采用引导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步骤及问题,应 当注重考查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态度及其在活动中表现。 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设计 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的探究学习与合作交流开辟了广阔的空 间,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材的编写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模仿、练习和记 忆注意选用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 与发现”、“实验与探究”设计了必要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 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