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教学理念: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民族融合又是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辽宋夏金时期也是中国分裂时期,但各王朝都不自外于中国,争抢“中国”名义,并以“德运”之说维护自己的正统。宋受周禅,为火德。辽朝统治者在接受华夏文明后,“中国”意识逐步产生。辽兴宗重熙年间开始以北朝自称,道宗末年修成的《皇朝实录》“称辽为轩辕后”,这是对中国传统的明确认同。辽承石晋的金德,称本朝为水德。西夏景宗立国称帝时向宋朝所上表章即蕴含正统意识,如“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西夏也遵循“德运”之说,定为金德。金朝自熙宗改制后,汉化更趋明显。至海陵王时代,以华夏正统自居。金朝也持德运之说,原定金德,后更定为土德。辽宋夏金各朝自诩中国正统,德运分别为水、火、金、土,证明当时各朝虽主体民族不同,但都认同中国的帝统。宋与辽、金互称南北朝,实际上都承认是中国。西夏称东部的宋朝为“东汉”,称西部的吐蕃为“西羌”,也显示出自己的地位和各政权同属中国的思想。这一时期虽是各朝分立,但对中华民族政治和文化皆有高度共同认知。故据上述设计本节课时牢牢围绕“分裂”中孕育的“融合”和“统一”中成长的“交融”展开设计:1.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存,概括此时期几个重要少数民族权的发展有何共同特点(“分裂”中孕育的“融合”)2.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统一”中成长的“交融”) 三、学情分析: 我们区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历史教育时受到历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教育的所占比例较少,专业历史教师较为缺少,这也导致学生初中阶段历史思维、历史知识、历史感悟能力的培养较少,层次也不高,学生们会提出头绪太多、内容偏深的、单调枯燥等问题,这对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 四、教学目标: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和”与“战”的影响。 2:难点:理解民族融合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思路: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我们需要打破原有的汉族中心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要从边疆民族自身的视角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去讲述这段历史,从这四个政权的发展历程及其确立的相关制度来认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过程: 导入: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问题:如何评价诗中的思想观点(历史认识)? 解决的问题:分析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应当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形成与发展的高度。 澶渊之盟和庆历和议后的宋辽和宋夏间的关系变化说明了:两宋与多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战与和并存的。 导入的目的:打破学生原有的以汉族为中心的历史观;改变学生对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只战不和”的片面认识。 (一)辽夏金的发展:“分裂”中孕育的“融合” 1、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如下: 简要概括辽、夏、金和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2、从时空的角度对辽夏金等政权有所了解(感性的认识),如下: (1)时间 宋元时期并立的重要少数民族政权 辽国(907-1125)契丹族.与北宋并立.初称契丹,后改辽.契丹族.西夏(1038-1227)党项族.与北宋南宋同时并立.金国(1115-1234)女真族.灭辽与北宋,与南宋并立. (2)空间  3、辽夏金的发展(通过改革的措施来体现)有何影响?结合如下的问题来回答,让学生能从本质上认识此时期民族交流和融合是后来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问题如下: 材料  1、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2、其(西夏)制度基本模枋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 3、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期几个重要少数民族权的发展有何共同特点?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这种发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元的发展:统一中成长的“交融” 1、以行省制的推行为例,说明元朝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从行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分析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2、讨论: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目的:明确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 宋元时期,汉与周边少数民族战和交替,在此过程中,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回答以下的问题: 材料: 1、“诏宗庙之祭,以鹿代牛,著为令”。 —《金史》卷六《世宗本纪》 2、“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许衡(元) 3、蒙古语还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元代汉人市井勾栏的戏曲剧目中。据方龄贵先生检核考释,现存元明戏曲剧目中含有的蒙古语词汇多达近200个,如“卯兀”(坏),“胡同”(水井),“曲律”(骏马、俊杰),“茶迭儿”(庐帐)等等,(46)不一而足。这说明元代蒙古语言在汉人民众中的流传相当广泛,甚至已经一定数量地渗入了世俗俚语和戏剧演唱,一般庶民百姓对其亦耳熟能详,进而掺杂混用于日常会话,有的甚至融入汉人语言,逐渐演化为汉语词汇。 —摘自 《历史研究》(京)2009年1期第24~50页 问题: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的看法,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本课小结 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积极的贡献。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教材知识聚焦点过多,叙述过于分散,结论性语言较少,这导致学生预习课文时难以形成系统的结构,听课讨论时容易时序混乱、历史人与事混淆张冠李戴。因此,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些整合是有必要的,把教材第一个子目“辽与西夏”和第二个子目“金朝入主中原”合为一个子目“辽夏金的发展:‘分裂’中孕育的‘融’”,把第三个子目“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和第四个子目“元朝的民族关系”合并为“元的发展:统一中成长的‘交融’”。通过这种重新的整合,使课堂更为流畅,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好学习主题,课堂效率更高。 另外,教材丰富的图片信息、地图信息与文字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阅读内容较大,尤其是在文言文部分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透彻,对于引发学生思考的效果有所折扣,基于这一点,在选取材料进行教学的时候,大胆地取舍,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解释。总的来说,本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任务,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和恰,但由于任课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基础知识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主人公”的地位并不突出,课堂较为传统,这需要师生在下来共同努力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