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章总论 3 一、 项目提要 3 二、 结论与建议 6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8 一、 项目建设背景 8 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三、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 3 第三章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1 6 一、 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及法人代表情况 1 6 二、 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 1 6 三、 人员及其构成 1 6 第四章 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1 6 一、 工作流程与技术方案 1 6 二、 设备选型 2 1 第五章项目建设目标 3 2 一、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3 2 二、 项目建设目标 3 2 第六章项目建设内容 3 5 一、 土建工程 3 5 二、 田间工程 3 8 三、 仪器设备 4 0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4 0 一、 投资估算 4 0 二、 资金来源 4 9 第八章 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5 0 一、 经济效益分析 5 1 二、 社会效益分析 5 1 三、 生态效益分析 5 1 四、 风险性评价 5 1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1、 项目名称 赣州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项目 2、 组织单位 赣州市农业局 3、 建设单位 赣州市土壤肥料站 4、 建设地点 赣州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设地点处于赣州市 ,隶属赣州市 土壤肥料站。根据本市土壤亚类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状况,网点直接延 伸到村小组和农户。拟建立10个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 5、 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成后,将承担全市肥料、土壤常规理化、微量元素、灌溉水 质、土壤环境污染因子、植株养分等项目监测分析,承接参数不低于标准 要求95%,日处理肥料样品能力10个以上,土壤样品60个以上,日检测 参数能力在200—400个之间。年测试能力可达10万项次以上。 建站后能为区域内500万亩以上耕地提供耕地质量监测服务。 6、 工艺技术方案 健全土壤肥料质量检测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建立覆盖本区域耕地质 量监测网络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对耕地地力开展动态监测,为提高耕地 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建设肥料区域试验基地,不断示范推广土壤 肥料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推进土肥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广大生产和经营者 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7、主要建设内容 新建实验室500平方米,建立覆盖全市的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网点 10个,肥料区域试验基地20亩,配套保护区10亩,新增仪器设备226台 (套、件)。 8、 投资规模 项目建成后,新增固定资产27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52万元,田间 工程投资41万元,仪器设备投资154,其他投资27万元万元。 9、 资金来源 总投资274万元,申请中央投资19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4万 JLl O 10、 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 11、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为全市500万亩以上耕地提供地力监测服务,以每亩 节本增效40元左右计,每年可为项目区农民增收4000万元。 (2) 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在三个方面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一是通过建立完善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形成耕地质量 长效预警机制,将增强土壤肥料管理部门社会化服务功能;二是通过为本 区域开展肥料、农田环境质量检测评价服务,普及土壤肥料科技知识,密 切和生产和经营者的联系,将树立土壤肥料部门的良好形象;三是通过集 成示范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加速土壤肥料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广 大农民科技兴农水平,将为全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持续 的动力,社会效益显著。 (3)生态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科学有效地掌握区域内土壤特点和养分状况,将 进一步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改变不合理施肥现象,优化肥料施用 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和循环农业,推动 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建设内容 1.1 新增建筑物面积 平方米 500 建设中心实验室 1. 2 土壤地力长期 壳待心湖1占 个 10 每个2亩 1. 3 肥料区域实验基地 亩 20 另有10亩配套保护区 1.4 仪器设备 台(套) 226 2 劳动定员 人 6 3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274 人民币 4 资金筹措 万元 274 4. 1 中央财政 万元 190 4.2 地方财政配套 万元 84 二、结论与建议 1、 综合评价 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耕地质量的保护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本项 目的建设意义重大。本项目在上饶市土壤肥料管理站现有设施和技术基础 上,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通过健全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先进实用的 仪器设备,提高耕地地力监测服务功能,将整体提升全市耕地综合生产能 力和科技兴农水平,增强全市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有长远而良好的社会、 经济、生态效益。项目基础条件具备,技术先进成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结论意见 ⑴项目建设地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基础较好,技术力量雄 厚,具备实施本项目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⑵项目建设将为本区域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 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⑶项目运行基础条件成熟,应用技术先进,选用设备仪器先进实用。 综上所述,本建设项目可予立项支持。 3、 问题与建议 (1)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本项目工作内容多,技术要求高,涉 及面广,是项系统工程,实施有一定难度。要争取政府重视,加强与相关 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资金、材料、技术的及时到位,为工程建设提 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要加强宣传普及工作。本项目建设面向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惠及 的也是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的参与关系项目建设的成败。要加大宣 传力度,普及土壤肥料知识,引导他们认识提升耕地质量的积极作用,调 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实施项目打好良好的群众基础。 (3) 要精心组织项目实施。本项目资金为国家专项投资,实施进度和 资金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要科学制定实施计划,完善组织管理,严格项 目资金的使用,确保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4) 要搞好信息化管理水平。本项目应建立在现代先进的电子商务及 其技术支撑平台上,采用网络数字信息管理,建立现代数字信息系统,全面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本项目实施条件成熟,希望上级能尽快批准实施。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土地是财富之母,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现代农业发展 的基础,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已不足1.5亩,只相当于 世界人均的45%,而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趋势在一定时期已不可逆转,导致耕 地数量减少,加之耕地质量在逐年下降,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 质量的需求。耕地数量的扩张空间有限,唯有从提高耕地质量入手,才能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业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高度重 视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已把此项工作列入了 “ ^一五”发展规划。中共中 央国务院2006年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 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 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 农业部提出了 “十一五”农业发展纲要,把耕地质量保护列入了农业 七大体系重点建设内容之一,2007年将启动以中产田质量建设为重点的 “沃土工程”项目,在全国重点区域,开始组织实施中产田质量建设和耕 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项目建设,这是耕地质量保护良好的发展机遇。 赣州位于江西东部,辖区10县1区,面积1. 88万平方公里,人370 万,耕地面积352万亩(水田325万亩,旱地27万亩。赣州“襟领江湖, 控带闽粤”,东邻福建,南接赣州市直达广东,西近京九铁路,北临鄱阳 湖,离省会南昌仅100公里,鹰厦、浙赣铁路。320、316、206三条国道 以及“京一福”、“沪一瑞”两条高速公路在赣州交会通过,已成为我国 东南部地区连江达海的重要区域。 赣州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素有“赣抚粮仓”之美誉,现有6个 产粮大县,是江西省的主要粮区,粮食总产占全省产量的八分之一,且粮 食商品率高,一般为40%,高出全省16. 2%,目前粮食生产总播面500 万亩左右,总产20亿公斤左右,其中水稻面积占粮食面积86%左右、水 稻总产占粮食总产的90%以上,水稻单产在居全省前茅。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组织实施本项目,是保护耕地质量,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 实要求。 从耕地总量来讲,突出的问题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1996年到2005 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从1. 59亩减少到不足1. 5亩,减少了近l/10o除 生态退耕大部分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外,建设用地和结构调整用地是国家 划定的基本农田,直接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全省耕地面积已呈现逐年减少 的趋势,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市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全市耕地 面积从1996年的387万亩锐减到2005年的323万亩,减少了 13. 9%。 在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直接造成农业生产 能力的式微。全国近20亿亩耕地中低产田占65%o全省的中低产田面积 26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市中低产田面积达400余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69 %左右。同时,由于比较利益低下,长期以来农民培肥地 力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用地不养地,耕地土壤受各种侵蚀的现象比 较普遍。加之技术层面缺少适合农业和农村实际的耕地质量管理模式和技 术,技术推广不到位,肥料施用不够合理,肥料利用率低,造成土壤有机 质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耕地的产出水平。就水稻生产而言, 全市化肥亩平均施用量(折纯)24公斤,其中氮(N)施用量14公斤、磷 (P2O5)施用量5. 5公斤、钾(K2O)施用量4. 5公斤,有机肥100公斤, 中、微肥几乎不用。为此,2005年我市对部分区域土壤进行抽样检测,检 测结果为土壤中氮素养分含量较丰富,碱解氮含量平均为151mg/kg;磷素 养分含量中等,速效磷含量平均为20mg/kg;钾素养分含量较缺乏,速效 钾含量平均为71mg/kg。但第二次土壤普查至今已过去了 20多年,耕地土 壤肥力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期间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土壤肥力检 测工作,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市耕地肥力现状没有一个普遍的较清楚的认 识,使得农民施肥和技术人员指导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耕地数量锐减,耕地质量下降,肥料投入不科学,已成为制约农业可 持续发展主要障碍因素。唯有从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并积极提升耕地质 量,通过长期监测耕地质量状况,科学引导农民采取多种措施培肥地力, 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才能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地增长。 2、组织实施本项目,是促进科学合理施肥,发展节约型农业的需要。 发展节约型农业,实现节本增效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农 业生产过程中盲目施肥浪费严重,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据有关专家分 析,我国化肥用量水平较高,其中氮肥平均每亩用量折纯12. 7公斤,分别是 德国、法国、美国的151%、159%和329%,耕地单产水平较这些国家低1 到3成。如果能做到科学合理施肥,仅氮肥一项,我国每年就可节省2200 万吨标准煤。长期以来由于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既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也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如根据我市近几 年对农民施肥水平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着施肥比例不合理、施肥方法不 科学、肥料利用率低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