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指导意见

举报
资源描述
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指导意见 为支持各地整建制开展“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在全省打造一批吨(半)粮县、吨(半)粮镇,促进全省粮食均衡增产,结合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经验,特制定以下技术意见。 一、基础要求 整建制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地方,应具备以下生产条件。 (一)气候条件。光热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300小时以上,年有效积温(10℃以上)400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以上,平均无霜期200天以上。 (二)耕地条件。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土体厚度在100厘米以上,无明显夹砂层或夹砂砾层等障碍层次;土壤肥沃,通透性好,耕作层深度大于25厘米,有机质含量大于1.8%、全氮含量大于1.5克/千克、速效磷含量大于35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大于120毫克/千克。农田排灌系统完善,灌溉保证率100%。 (三)生产要素。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做到全覆盖,全程机械化率大于99%,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有保障。区域内能够提供人才、技术、产品、信息、气象等科技要素保障。 (四)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各地也可探索建立以小麦-水稻、小麦-甘薯等为主的种植制度。 二、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一)播前准备 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机械要选用甩刀式、直刀式、铡切式等秸秆粉碎性能高的机具,确保作业质量。建议在玉米联合收获机粉碎秸秆的基础上,再用玉米秸秆还田机打1~2遍,尽量将玉米秸秆打碎打细,秸秆长度在5厘米以下。 2.合理耕作。采用深耕与旋耕、镇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土壤耕作。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为减少开闭垄,应尽量选用带副犁的翻转式深耕犁,深耕犁要配备合墒器,以提高耕作质量。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整平,旋耕深度15厘米以上,并进行镇压作业。旋耕后耙耢、镇压,达到土地平整,无明显坷垃、无架空暗垡、上松下实的整地效果。 3.减垄增地。因地制宜推行减垄增地。在整地时打埂筑畦,通过小畦变大畦,增加畦面宽度,减少畦垄(埂),扩大有效种植面积。选用种植规格应充分考虑水浇条件、农机配套、作业效率等因素。建议畦宽2.4米、3米。第一种:畦宽2.4米,其中畦面宽2.0~2.1米,垄(埂)宽0.3~0.4米,畦内播种8~9行小麦,行距0.22~0.28米;下茬在畦内种4行玉米,行距0.6米。第二种:畦宽3.0米,其中畦面宽2.6~2.7米,垄(埂)宽0.3~0.4米,畦内播种10~12行小麦,行距0.22~0.28米;下茬在畦内种5行玉米,行距0.6米。水浇条件较好的地块应尽量采用大畦,地面平整、水量丰沛地块可适当扩大畦面宽度,最大畦面可在10米左右;水浇条件较差的地块应采用小畦,在水压较小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畦面宽度。增加或缩小畦面宽度最好按照玉米行距整数倍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应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无垄种植。 4.施足基肥。要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小麦全生育期每亩施用纯氮(N)18~20公斤,磷(P2O5)7~9公斤,钾(K2O)10~15公斤;磷肥全部底施,氮、钾肥40%~50%底施,50%~60%在起身期至拔节期追肥。基肥优先选择配方肥。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有针对性补施锌肥、硼肥、锰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一般地块每亩施腐熟堆肥(农家肥)1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300~500公斤,通过增施有机肥替代10%~15%的化肥。 (二)规范化播种 1.品种选择。根据全省小麦品种展示结果,鲁东地区建议种植:济麦22、鲁原502、烟农1212、济麦70、山农30等品种;鲁北地区建议种植:济麦22、鲁原502、泰科麦34、中麦6032、烟农1212、山农38等品种;鲁西、鲁南地区建议种植:济麦22、鲁原502、山农29、鑫星617、山农42、山农46等品种;鲁中地区建议种植:济麦22、鲁原502、山农41、山农29、山农38、山农43等品种。小麦种子须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2.适期播种。小麦适播期应满足冬前0℃以上积温570~650℃。以平均气温14~16℃时播种为宜,适宜播种期在10月5日至10月15日。鲁东、鲁中、鲁北的小麦适宜播期一般为10月5日至10月10日,鲁南、鲁西南适宜播期为10月8日至10月15日。 3.适墒播种。小麦播种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墒情饱和地块要及时开沟散墒,适墒后再播种。 4.适量播种。在适期播种前提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16万。 每亩播种量(千克)=每亩计划基本苗数×种子千粒重(克)÷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06 5.宽幅匀播。应用小麦宽幅精播技术,苗带宽度7~10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机行进速度5公里/小时,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6.播后镇压。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对于秸秆还田地块,在小麦播种后用专门的镇压器镇压1~2遍,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三)冬前管理 1.适时镇压划锄。整地质量差、地表坷垃多、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麦田,在11月底或12月初进行1~2次镇压,以压碎坷垃,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和低位分蘖。对旺长麦田要在冬前采用镇压器进行2~3次镇压,控制旺长,保苗安全越冬。镇压要注意“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冻”“压轻不压重”,即:对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做好镇压,过湿的地块不宜镇压;土壤封冻的地块不宜镇压,防止压断麦苗;晚播小苗要轻压不要重压,避免出现机械损伤。镇压过后进行划锄,增温保墒,促根增蘖。 2.视情浇水。浇越冬水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要根据土壤墒情和整地、播种质量等,酌情浇越冬水。对墒情较好、土壤沉实的麦田不需要浇越冬水。对坷垃较多、土壤喧松、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的麦田,要适时浇灌越冬水。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夜冻昼消(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左右)时,选择上午9点至下午3点进行灌溉。越冬水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小畦或窄畦灌溉亩灌水量40~50立方米,有条件的地方应使用喷灌、微喷和浅埋滴灌等方式灌溉,亩灌水量15~30立方米,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 3.病虫草害防治。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或基本出齐时进行化学除草。根据麦田杂草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药剂。要注意选择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间、晴天无风且最低气温不低于5℃时均匀喷施。阴雨天、大风天禁止用药,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监测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纹枯病、茎基腐病、锈病、根腐病等发生动态。对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可选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等成分的药剂对茎基部进行喷雾防治;对于蚜虫,可选用含有吡虫啉、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等成分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噻虫嗪、辛硫磷等药剂进行防治。 (四)春季管理 1.返青期管理。管理重点是促弱控旺,二、三类苗要“早划锄、早追肥”,一般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中耕划锄,拔节前力争中耕划锄2~3遍,增温促早发。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早追肥,一般亩追高氮复合肥20~30公斤或尿素15~20公斤,促根增蘖保穗数。一类苗、旺苗管理重点是控旺转壮,促蘖成穗。在管理措施上要以控为主,适时镇压,在返青期每隔7~10天镇压一次,共镇压1~2次,一般不需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抓好化学除草和纹枯病、茎基腐病防治。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施药。按照杂草种类选择对路药剂进行防治,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适宜浓度、使用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使用,避免漏喷、重喷,以免发生药害。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可选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噻呋酰胺等成分的单剂或复配剂对水喷雾防治,同时兼具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功效,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防治地下害虫,可结合划锄用辛硫磷加细土配成毒土撒施,先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 2.起身拔节期管理。管理重点是促进有效分蘖,二、三类苗在返青期没有浇水追肥的地块,应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一般亩均使用尿素10公斤左右,拔节期再追施尿素10~15公斤左右;一类麦田,在拔节中后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20~25公斤。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是密切监测条锈病、麦蚜、红蜘蛛等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对条锈病,要坚持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早控制发病中心,及时组织大面积应急防治。 (五)后期管理。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是籽粒发育、灌浆的重要时期,若墒情较差的应适时浇足水。应特别注意不要在小麦收获前半月内浇水,以免导致植株早衰。浇水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小麦倒伏。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防治蚜虫、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等,大力推广适期开展“一喷三防”,选用适宜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混合一次性叶面喷施,防病、防虫、防早衰。在收获前15天应停止用药。 (六)减损收获。小麦适宜收获期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植株特征表现为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充实饱满,含水率在20%左右。收获作业开始前,要按照减损增粮的要求,对收割机进行全面检查与调试保养,确保机具以完好的技术状态在整个收获期正常工作。小麦联合收割机正常作业前进速度宜为3.5~8公里/小时。作业时应根据喂入量、产量、株高、干湿程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当生物量大或植株含水量高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留茬高度≤15厘米,秸秆粉碎长度≤5厘米,秸秆切碎合格率≥90%,并均匀抛撒。正常作业条件下,收获损失率应小于1.0%,籽粒破碎率小于1.0%,含杂率小于1.5%。收获后及时烘干或晾晒,籽粒含水量低于13%时入库储存。 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一)播种环节 1.选准高产品种,做好药剂处理。应选择高产、稳产、耐密、抗倒、综合抗性强、适宜机收、光热资源利用率高的品种,登海605、农大372、登海1996、MC812、MY73、京科999、登海710、中天308和立原296等品种在今年德州市的“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和全省生产中表现较好,各地可根据当地光热资源进行选择。种子均应进行精选处理和包衣或拌种,做到统一技术、统一药剂、统一推进防治苗期病虫害。根据主要病害或地下害虫,选择包衣剂。可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精甲霜灵、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或氟唑环菌胺等预防玉米茎基腐病、丝黑穗病等;用噻虫嗪、吡虫啉、氯氰菊酯、氟虫腈或呋虫胺等防治灰飞虱、蓟马、地下害虫等,兼防二点委夜蛾等;也可复配杀虫杀菌药剂,包衣防治蚜虫、灰飞虱、地下害虫、茎基腐病等。药剂用量按登记用量或用药说明。 2.选择适宜机械,做好种肥同播。玉米适播期短,应提前准备好适宜的小麦收获机械和玉米播种机械。玉米播种机应选用具有播量、播深智能控制功能的机型,并安装北斗导航系统,提高玉米播种质量。小麦机收后应立即进行玉米机械单粒精播,根据品种特性,留苗密度控制在4800~5600株/亩,耐密紧凑宜籽粒机收品种可适当增加留苗密度,可采用60~65厘米等行距播种,也可采用80厘米+40厘米大小行播种,播深3~5厘米,做到播深一致、行距一致、覆土一致、镇压一致。玉米全生育期亩施肥量应不低于氮肥(N)15~20公斤、磷肥(P2O5)6~8公斤、钾肥(K2O)12~16公斤和硫酸锌(ZnSO4)2公斤,播种时施入全部的磷肥和硫酸锌、50%的钾肥、15%的氮肥,肥料侧深施于种子下方8~10厘米,播后立即浇“蒙头水”,确保及早出苗。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滴灌、微喷灌或平移式(或指针式)灌溉,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 (二)苗期管理 1.及时化学除草。须在播后苗前进行化学除草,可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或异丙草胺)+莠去津(氰草津、特丁津、唑嘧磺草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