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猴王出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9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第二单元 主 题:走进中国古典名著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激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3)基于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作有一定速度。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修改自己的写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基于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语言。 2.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猜测。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受猴王的形象,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思、议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写字和习作过程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做到写字时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 (2)基于阅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已经学会默读,但还需要提高默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善对故事主要内容的概括,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但是体会人物特点的以及描写方法,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感悟。 (3)基于习作:学生习作有一定速度,能够把事物的特点写下来,但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所描写的事物说明白,还需进一步的训练。 (4)基于口语交际:学生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但要做到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还有难度,还需要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芝、迸”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评价任务: 1.通过提前预习,自学生字,认识“芝、迸”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词语,并能在课堂上提醒同学们在学习时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默读课文,借助阅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猜词意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材料,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通过圈画自己喜欢的语句、结合插图、发挥想象等方式了解石猴出世、石猴称王的故事经过。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石猴形象。 3. 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大型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片段,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8分钟) 活动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课件播放大型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片段。(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自己对电视剧或剧中人物的了解,教师评议。 3.教师小结: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结导题: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西游记》,简介作者。 (针对目标三)   1.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大型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片段,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简介《西游记》,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评价目标三) 环节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 活动一: (一)初读,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2、3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完成目标一) 1 .通过默读课文,借助阅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猜词意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理清层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学生读文了解了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再通过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石猴出世的过程,课件生动的演示,帮助学生建立了直观印象。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16分钟) 活动一:(一)学习“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预设一:那座山正当顶上,……化作一个石猴。 (1)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 (2)仙石的形状是怎样的?(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仙石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3)石头变猴的原因是什么?(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4)石猴是怎样出生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5)出示“仙石迸裂”的图片,学生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6)结合视频,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石猴与其他众猴不一样,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 (7)指导朗读,读出神奇的语气。 预设二: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1)石猴的日常生活情形是怎样的?(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教师小结: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 (3)读了这段话,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和善友爱、顽皮可爱……) (4)指名读,互相交流,指导学生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 2.谈话过渡: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学习“发现水帘洞”。(板书: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画出石猴的动作。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①“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从“瞑”“蹲”“纵”“跳”这些动作,感受到石猴机智勇敢、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②从四“看”,感受到石猴动作的敏捷,观察的细致,感受到他艺高胆大、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 (三)学习“石猴成王”。(板书:石猴成王) 1.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众猴和石猴的语言动作。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相机引导学生品悟语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聪明、机敏、爽朗、坦率 (1)从众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的这么传神?(从众猴的动作能够了解到猴性顽劣。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2)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 (5)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石猴因带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性顽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