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卷2诗歌《送别》全面解读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年新高考卷2诗歌送别解读一、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别 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二、诗句解读1.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大意:大意:寻阳五溪的溪水,逆流而上一直流入巫江。注释寻阳:原为湓城县(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沿洄: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2.胜境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大意: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3.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飒飒:拟声词。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大意: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4.云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大意:友人离去,诗人仍站在江边望着远去的帆船,直到看不见为止;这时,天色已晚,只有长江在那里空荡荡地东流而去,显出诗人的惆怅之情、愁怨心绪。补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近,但“黄鹤”诗乃作于诗人年轻快意的时候,与孟浩然的分手是愉快的分手,没有忧伤,而且诗人对扬州之行还十分向往。这首诗却不同,那是在诗人政治上失意之后,隐居庐山之时,愁怨占了主导地位,而诗的意境全为愁所笼罩,写景亦觉昏暗、阴沉,内含愁怨。5.全诗译文寻阳五溪的溪水,逆流而上一直流入巫江。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6.整体欣赏 全诗由乐景写悲情,表达了对好友的离去的祝福与不舍,到最后离去时的孤独落寞。此诗首联上句用五言入景说明了送别之地,而此和我们平时见的诗歌载体有些不同,为五字,而后面却符合七言律诗的基本特点,其实这首诗歌确实是七言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三、选择题三、选择题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答案分析B【解析】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试题情境】本题以诗句内容、表达方式、人称代词等相关信息为微情境,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试题属于基础性考查。补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拓展:诗词主观题考查点 选项多是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学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设误类型:设误类型: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主题不合、关键词理解错误等。选项设题角度:1思想内容: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否符合诗歌内容。2形象画面: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3表达技巧:主要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中涉及的有关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4语言特点: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述的正误。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的命制角度望文生义。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无中生有。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说法绝对。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胡乱联系。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四、主观题14.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根据诗句“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可知,作者把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寄托在飒飒作响的芦花中。诗歌结尾不是直接抒发作者的不舍之情,而是通过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为结尾,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2022全国乙卷:反套路、反押题命题趋势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排遣离愁的方法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反套路题阅读对策1.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读懂作品。2.了解文学创作基本原理,对相关技巧术语能准确理解和判断,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系统。3.能掌握各类鉴赏评价题(文学形象、表达技巧、审美特色等)的答题角度和思路。4.读懂题目,灵活应对新题型,把握核心原理,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对策1.审题:抓住关键词。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方法:手法2.定位文本阅读知识点系统性的知识网络(知识树、思维导图)。比如诗词考点:形象、语言、手法、思想内容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考查手法3.反押题容易考查文本具体内容反押题容易考查文本具体内容:筛选与整合信息能力例如: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考查:内容读懂文本4.反套路中的套路。归纳传统设问的变式:心理:心态、心情、心思、心绪、心境、思绪、情绪、意识流、感受、感觉、直觉等等。手法:写法、方式、方法、技巧、技术、技能、怎样如何表现等等。作用:效果、影响、效力、效用、用意、意图、功用、为什么不能删改等等。从表现主题的角度作答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排遣离愁的方法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海内”两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无为在歧路”的的“无为无为”既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四、当堂检测(2022浙江高考真题)楼前 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注】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7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_和_,寄寓鉴戒之意。8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案】7 勤政楼 千秋节8情感不同: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