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最大的习俗是什么?是回家看看。看望父母、看望长辈。这中间蕴含着尊老敬长的文化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用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孝”来指代。 孝为家风之本。甲骨文里的“孝”字,像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的形状,《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中国人将“孝”作为家庭伦理的起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并在父母的养育之下成长起来,对这种生命和养育的报答,便是人伦道德的基础。儒家学说的入门读物《大学》中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总结了孝的责任和义务:做孩子时,孝顺是第一美德;做父亲时,慈爱是第一美德。父母慈爱孩子,孩子才会孝顺。为什么中国人以及儒家文化圈把孝道看得如此重要?主要源于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在周秦时期的人看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定的,而不是人定的。既然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那么人一切都源于父母。所以,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必须竭力报答父母。《诗经•小雅•蓼莪》中感慨父母的养育之恩:“父兮生我,母兮掬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说这德行比天都高,值得终生铭记。 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家庭作为劳动的基本单元,不仅决定了生产的模式,也决定了社会道德的特点。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要想维持下去,必须树立一套伦理规范来维系家庭观念。家庭稳定了,社会才能稳定。元代陈天祥在《四书辩疑》中认为这是建立家风的基础:“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孝弟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之风正。故其治道相承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非后世能及也,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合,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从正面阐释孝道在国家政治文化、社会观念、道德伦理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 孝道成为道德自省的基础。《庄子•天地》中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把孝看成一种社会责任,真正的孝子,应该劝善惩恶,长辈做了不好的事,要么就劝他,要么就想办法让他改正。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孝,不在于奉迎长辈;真正意义上的忠,不在于奉迎国君,而是要按照仁义道德的标准来判断。 (摘编自曾胜高《文化的格调》) 材料二: 传统孝道体系本来是和农业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但即使从目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在人口流动已呈常态化发展局面时,农村老龄化更趋严重,在养老方面一些家庭仅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而丧失了实际功能,加之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一些农村老人的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地区,传统孝道也要面临许多新的现象和难题,在这种情形下,发展传统孝道成为一种必然。 发展后的传统孝道体系从本质上说仍然没有超越传统孝道,而是将不合时宜的内容剔除掉,同时适度融入了新的内容或革新了其固有的存在和传播方式,无论如何发展,它的核心构成仍未超越传统孝道的边界,故从广义上来讲仍属于传统孝道的范畴。因此,准确来讲,在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代际伦理体系的过程中,固然要以传统孝道为基础,但并不是要原原本本照搬传统孝道体系,必须要有发展。在发展传统孝道体系时确实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现代社会同样也提供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契机,此处可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例如,《论语•里仁》中讲道:“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要求当然很难与当前社会现状相适应,但它并未走向绝对主义,而是仍然预留了一定的灵活空间——“游必有方”。事实上,现代社会不断涌现出更多先进的交通设施以及通信设备使空间距离不断缩小,基于这种现实,可先从道德层面提出外出子女至少每周和父母通电话或视频一次等一些较为合理的要求,代际感情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当然,在发展传统孝道时,要将相关伦理学理论和生活世界的普遍经验结合起来,使之既要有浓厚的生活基础,也要符合一般的道德要求,这样还可避免过多的泛政治化特征出现,有了发展,以传统孝道为基础的代际伦理体系的根基才能更为牢固。 (摘编自郭德君《传统孝道是老龄化进程中代际伦理体系构建的核心构成》)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传统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现代背景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文化传统的资源作用不可低估。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对道德生活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培育孝道的爱心来制衡物质化的利益趋动;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我们需要培育孝道的爱心来孰化家风家俗。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需要继承与弘扬孝道来营造一个使得老年人感到温馨的社会。 (摘编自龚群、薛宝生《传统孝文化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的,孝为家风之本,因此孝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础性文化因素。 B.按照仁义道德的标准来判断如何尽忠和尽孝,体现了人的一种道德自省。 C.中国传统孝道体系是和农业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因此它依然适合目前的农村社会。 D.发展传统孝道需要与现实生活接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挑战变为机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传统孝道在当今社会对家风建设、社会安定、个人自省这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B.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孝道文化体系需要融入新内容和革新固有方式的原因。 C.以传统孝道为基础、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建立的代际伦理体系,可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所阐述的关于“孝”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南怀瑾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他们老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 B.《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C.《红楼梦》中,元春得以省亲,就是因为皇上“体贴万人之心,世上大莫如‘孝’字……”。 D.《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一谈传统孝道面临哪些挑战? (5)如何理解“孝道是家风之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转,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的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只觉着那意思是:“别怕,别怕。你行,你行。”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子也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候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溜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来,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着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1960年12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伙子是复员军人,却无意坦露身份,把姑娘背过了河,务实而含蓄。 B.老人行话报路生动有趣,缓和了姑娘上山时紧张的心理,调节了叙事节奏。 C.故事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其他次要人物闪进闪出,场景转换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新媳妇男人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山里人的粗鲁和真诚。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用四个疑问句式,形成排比,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道”“河”“山”体现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特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舞台。 C.这四种困难,预示了后文的人物出场和事件,为相关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D.用一连串的问句描述了姑娘行医前纷乱的念头,表现出姑娘的青涩和害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