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1900字

举报
资源描述
    蜀道难教学设计1900字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能根据内容有理有据探讨主旨。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能根据文章具体阐述本诗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声情并茂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诗歌主旨。 2、能根据文章具体阐述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的理解、探讨、评析。 教学方法 设疑——求异——迁移三步走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 诵读感知情脉——让学生去读 知人论世探主旨——让学生去思 个性解读赏艺术——让学生去品 教具(资料) 多媒体、图片 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高而难行 ——去之难 二叹蜀道险而可畏 ——境之凄清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防) ——居之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诗歌大家就会想到唐诗,说到唐诗大家就会想到李白。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背诵高二学过的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作者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畅游。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蜀道上的奇丽险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老师范读,指导诵读 首句抒情要舒缓 历史故事沉重感 五丁开山有声势 山顶畏惧要低叹 环境凄清悲而慢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杀人如麻快如雷 慨叹结束转平静 语速变化归于情 学生自由诵读,全班齐读,感受意境氛围。 三、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1、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理解大意,小组交流。 2、小组互相提问,积分多的小组每位同学积累一个赞。 3、带着问题诵读诗歌。(完成后以抢答的形式检测)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1 三段各有所侧重,角度有什么不同? (见板书) 四、知人论世 探讨主旨 1、“知人论世” 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思考、讨论这首诗的主旨。 2、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通过描绘地形之险恶,人事之凶险,劝诫友人不要前往,表达对友人的担心、挽留、惜别之意。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诗人初到京城,狂喜自信,踌躇满志,但不久就受到排挤,内心块垒难消,故借写蜀道言仕途艰险。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告诫统治者警惕野心家据险叛乱。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不如早还家”诗人以山之高危、壑之深险,喻人事复杂,功业难建,高官要职不可攀,居高险自生,不如退隐。 五、艺术鉴赏 个性解读 你认为本诗好在哪里?要求一人评出一句 自由鉴赏:(想象、夸张、烘托要重点分析) 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感情强烈,气势雄浑,换韵自由,音节铿锵,情景交融,情真意切,对偶句式、整齐有力,长短句参差错落,渲染气氛,烘托映衬,比喻生动,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相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分析示例: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总结: 2 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想象、传奇的神话、强烈的感情、变幻的句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六、课堂小结,方法点拨 鉴赏诗歌要反复诵读 把握主旨要知人论世 分析手法要结合文本 七、当堂训练 根据提示声情并茂地背诵全诗 八、延伸迁移 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其一),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 第二篇:蜀道难 教学设计 25800字 《蜀道难》教学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 刘青莲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 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 讲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1、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他醉酒狂放,由此而遭受谗言,被玄宗疏远,被赐金放还。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爱憎太分明,不愿委曲求全,傲骨太硬,不愿屈身权贵。这样一种以理想取代现实的人生,必然充满着现实的悲剧性。然而,理想、天真、爱憎、傲骨,却正是一个青春的诗人所必备的条件,这是时代对李白的厚爱。而李白的人格正是在强烈的悲剧感中展开的。他也悲郁莫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正是其真实的写照。但是,他没有鲍照那样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更没有采取“还家自休息”的退缩策略,而是充满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展望和自信,在《将进酒》中,更是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宣言,表现出了不可阻遏的气势。 2、李白、青春、酒: 李白诗歌的核心题材,则是“自然”、“怀古”、“饮酒”、“羁旅”与“月光”,而在这三者之中,“饮酒”则是凝聚李白诗歌的灵魂。正是“饮酒”,使李白飘逸出浓郁的青春气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酒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那里,诗、酒、青春更成为三位一体、相互促生的生命形式,青春的光彩由酒来激发,由诗来张扬,诗因青春的魅力和醇郁的酒香而获得了恒久的活力,酒因注满了青春和诗意而获得了生命的品格。在李白那里,这三者都把自己的文化意蕴发挥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3、评价: 贺知章惊呼他为“子谪仙人也”。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李白诗歌特点: ⑴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⑵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⑶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板书设计〗 初唐:“四杰” 唐 盛唐:杜甫、李白 李白 生平 悲剧一生 乐观、自信青春、饮酒、诗歌 诗 中唐:白居易(评价) 晚唐:“小李杜”(诗歌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指导学生诵读,要求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教师范读全诗或者学生听读音 方法:教师范读。 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 1、口熟脑记; 2、连缀关键词句; 3、理清思路; 4、分清语调语气; 5、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二、指导诵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