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试与分析反思:古代诗歌阅读中的“时空”考查策略

举报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考试与分析反思:古代诗歌阅读中的“时空”考查策略 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诗歌自然也不例外。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依据“时空”内涵来考查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成为命题的重要方向。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时空的无限、时间的“张”“缩”以及空间的“张’“缩”三个方向来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时空因素,借此体悟作者的内心情感;然后再以此为依据,结合近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探索该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一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 时间和空间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在其面前,人又是何等的渺小、无力。这就往往会让人产生无限感慨,也可以用来表达彼此的相思之苦、情谊之深,还会促使作者去反思生命、探讨人生价值。比如《唐大和上东征传》所载:“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山川异城,风月同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日本、中国虽然山川异域,距离很遥远,但是百姓共享风月。这为下面两句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看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也可从时空角度来解读:“无边落木”是从空间的角度描绘无数落叶簌簌落下的场景,展现了空间视域下的无限;“不尽长江”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描绘长江水从古流到今,不曾断绝的情形,展现了时间视域下的无穷。面对这样的时空,诗人瞬间体悟到自身的渺小和悲怜。这种将自我微渺的命运放在宇宙这样无穷无尽的时空背景下产生的孤苦无依感,成为中国文人的生命底色,“天地永恒,人生无常”是文人墨客诗词经常表达的情感。 2.时间的“张”和“缩 尽管时间具有客观性,但是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对时间的体悟也是大不相同的,因而就会产生时间的“张”和“缩”。例如柳永的《戚氏。晚秋天》“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孤苦无依的词人在“孤馆”中“度日如年”,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而这正是借助时间的“延长"来表现自己在外漂泊多年一事无成的凄凉! 同理,因为心境不同,有的时候时间还会“缩”,比如《庄子。知北游》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再如欧阳修《采桑子》:“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这里,抒情主人公在好友们不断离世,自己又忧愁疾患缠身之时,回忆过往,感觉光阴似箭。这就借时间的“缩短”来表达自己孑然一身的忧愁悲愤之情。 可见,在作者的笔下,时间似乎被具象化。在这种“张“缩”之中,作者细小的心理波动被准确地描摹出来,读者由此可以品尝到人生的个中滋味。 3.空间的“张”和"缩” 空间也需要人的内在感受和情感的波动配合来把握。同样的空间,有时可以代表一尺,有时却可以代表万里之隔。如唐代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其中“日晚江南望江北”值得我们探究,丹阳在江的南边,从“江南”到“江北”,这不仅是朋友舟行的线路,还是诗人目送的方位。“江南”和“江北”,中间因被一江阻隔,南北遥望,真可谓思尺天涯,此处以空间的“扩张”来反衬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而王勃的“天涯若比邻”却与之相异。受到诗人内在情感的影响,空间此刻缩小了,诗人以此来表达要高兴地面对别离的想法:只要我们心中想着对方,即使远在天涯,彼此的心也能紧紧贴在一起。念及此,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顷刻间烟消云散。 “时空关系"其实很复杂,上述所讲,仅仅是近年来高考题中常考的要点,除此之外,还有时空的延展、分裂、凝聚、交感等,在此便不再赘述。    二    “古诗词里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考点在2015年湖北卷中考查过,此后,在2020年新高考I卷、2020年浙江卷和2021年新高考I卷都有所考查。现在,我们不妨先分类梳理一下近几年“时空"类古代诗歌鉴赏的题目。 基础版;识别时空的基本特性 (2015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岛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这类题目很基础,比较好答,只要能识别时空的基础特性即可。古诗词里所谓的时空变化,就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而这两种变化又都是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因此,时空变化主要是分析景物的变化。通过分析,诗中“山曲”平川”“树杪“峰头”“帆”“月”这些景物的变化,答案也就得出来了。本题的参考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升级版:时空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2020年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青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 末襄阳高士。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要分析。 诗中“峨眉”代蜀地,“岘首”代襄它阳,意在说明两地空间上相隔甚远,从而表现和朋友离别的难舍难分。若明白时空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本题的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3.高级版;时空的变异与表现主旨的关系 (202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显而易见,此处就涉及空间的“扩张”“缩小”同思想主旨的关系,考生若对相关知识点有所了解,也是容易作答的。不妨看一下当年浙江省考试院公布的空间处理方面的参考答案: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 以上由浅人深地诠释了古代诗歌鉴赏题中“时空”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2021年新高考I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 15题B项: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设置颇为高妙,表面上是沿用去年的考点“时空的变异”,以空间的缩小(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也紧贴在一起)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考生若还是采用惯性思维则容易出错,陷入命题者的陷阱。实际上,第三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水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并未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更没有体现“天涯若比邻”的意思,而是想让友人去尽情欣赏秀丽的自然风光。    三    从以上题型的设计与问题的解答来看,这几年的高考真题,在古代诗歌阅读这一板块中,隐藏了不少关于“时空”因素的考点和知识点,这需要考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古代诗歌中与时空相关的技巧。 如何找到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内容呢? 笔者总结出以下办法: 一找时空的顺序:0空间顺序(高低、远近、内外、点面、游踪变化、移步换景...;②时间顺序(顺叙、倒叙、古今、古今交叉、先后、早晚晨暮.);③时空交叉或者时空结合。 二找相关的常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对比、衬托、虚写、想象、比喻、夸张、拟人、曲写(对面落笔)…… 另外,“时空”题究竟要答什么,概括起来,我们不妨试着从这三个方面着手:①时空的特点;②相关的技巧;③写时空的意义。 既然“时空”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如此重要,那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要对此类知识点细细分析讲解。比如,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笔者就刻意设置了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虞美人》这首词是怎样借助时空的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情感的?按照“时空”题的三个答题方向,答案便可相对轻松地得出。总而言之,若通过平日里反复强调、训练和讲解,学生会掌握一定的思路与方法,那么遇到此类“时空”题就不足为惧了。 “时空”题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题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古代诗歌阅读中“时空”在情感表达上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其复杂的思想,洞察其丰富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