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平台规划设计方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中心 大数据信息化系统 设 计 方 案 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X月 目录 2 第1章概述 6 1.1项目背景 6 1.2研究进展 7 1.3 设计原则和目标 8 1.4预警平台优势 8 第2章详细设计 9 2.1地灾监测技术指标 9 2.1.1监测的内容和任务 9 2.1.2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 9 2.1.3监测依据 11 2.1.4系统技术指标 12 2.2数据类型及处理 14 2.2.1传感器安装原则和目的 14 2.2.2地表变形监测 14 2.2.3深部变形监测 15 2.2.4 土壤水分监测 16 2.2.5地下水水位、孔压监测 18 2.2.6数据中心 19 2.3滑坡立体监测设计 20 2.3.1设计方案 20 2.3.2滑坡体监测拓扑图 21 2.3.3现场监测各子系统 23 2.3.4北斗传输 62 2.4技术架构设计 63 2.4.1设计思路 63 2.4.2设计原则 66 2.5设计安全 69 2.6用户界面设计 69 2.7地质灾害大数据平台系统 72 2.7.1总体设计 72 2.7.2系统性能 75 2.7.3系统结构及功能 79 2.7.4山洪预警综合数据库 81 2.7.5软件系统设计 108 2.7.6 CIMISS气象平台接入系统 175 2.7.7预警平台 183 2.8硬件支撑平台设计 195 2.8.1 概述 195 2.8.2建设原则 196 2.8.3系统架构描述 197 2.8.4计算机网络描述 201 2.8.5终端层设备描述 201 2.8.6应用层服务器描述 201 2.8.7数据库存储层服务器描述 201 2.9预警中心设计 202 2.9.1液晶拼接屏显示系统 203 2.9.2 DLP大屏幕显示系统 209 2.9.3工程实施准备及环境设计 216 2.9.4山洪预警中心LED显示系统 225 2.10环境建设方案 227 2.10.1总体装修设计 227 2.10.2供配电及UPS系统 230 2.10.3空调系统及新风系统 236 2.10.4综合布线 237 2.10.5防雷接地系统 241 2.10.6机房环境监控子系统 243 2.10.7消防子系统 249 2.10.8系统集成 251 2.10.9指挥大厅等的桌椅 315 2.10.10其他相关建设考虑 315 第3章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316 第4章 施工组织设计 342 4.1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342 4.1.1施工进度计划 342 4.1.2工程施工准备计划 344 4.1.3施工现场准备 346 4.1.4声学装饰施工工艺卡的内容 347 4.1.5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 348 4.2确保安全生产技术组织措施 350 4.2.1安全防护施工措施 350 4.3施工总平面布置 399 4.3.1施工总平面布置见附表四 399 4.3.2临时设施布置 399 4.3.3施工临时设施平面布置计划 400 4.3.4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401 4.3.5生产区布置说明 401 4.3.6运输通道 401 4.3.7中心仓库布置 401 4.3.8临时电路设置 402 4.3.9临时供水设置 402 4.3.10临时加工区设置 403 4.3.11生活、办公设施搭建 403 4.4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404 4.4.1文明环境施工措施 404 4.4.2施工环境管理计划编制说明 405 4.4.3引用标准 405 4.4.4文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06 4.4.5环境管理计划内容 406 4.4.6文明环境管理的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413 4.4.7材料环保技术要求 423 4.5施工机械配备和材料投入、劳动力配备计划 430 4.5.1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 430 4.5.2主要施工机械进场计划 430 4.5.3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430 4.5.4设备进场计划 430 4.5.5主要设备材料、构件的用量计划 431 4.5.6机械设备 431 4.5.7机械设备管理 432 4.5.8机械设备计划安排 433 4.5.9设备材料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433 4.5.10主要材料及构件采购与工程进度、质量目标保证措施 435 4.5.11材料节约措施 436 4.5.12劳动力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437 4.6计划开、竣工日期和 440 4.7施工进度计划表 440 4.7.1计划开、竣工日期 440 4.7.2施工进度计划表 440 4.7.3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441 4.8对装饰装修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保护措施 446 4.8.1成品保护措施 446 4.8.2半成品保护措施 449 4.9冬、雨季施工方案 451 4.9.1雨季施工方案 451 4.9.2冬季施工措施 455 4.10其他主要技术 460 4.10.1资料保障措施 460 4.10.2工地档管理制度 460 4.10.3文件控制: 460 4.10.4材料保障措施 462 4.10.5后勤保障措施及生活管理方案 463 4.10.6赶工技术方案及措施 471 4.10.7各专业单位协调配合的措施 475 4.10.8设计单位协调配合的措施 476 4.11有必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478 4.11.1与业主、总包、设计、监理及各专业协调措施 478 4.11.2施工中与业主、总包、设计、监理的协调 478 4.11.3声学专业与各设备专业交叉作业协调措施 481 4.11.4与各分包单位的管理及协调 482 4.11.5对业主的保证、承诺 484 4.11.6工程质的保证与承诺 484 4.11.7工程工期的保证与承诺 484 4.11.8安全与文明施工承诺 484 4.11.9环保承诺 484 4.11.10成本管理承诺 485 4.11.11用户服务承诺 485 4.11.12竣工验收 486 4.11.13工程回访、保修分项目回访措施 489 4.12应急预案 499 4.12.1应急预案和流程 499 4.12.2应对特殊、紧急情况预案 502 4.12.3岗位职责 507 4.12.4常见的几种安全应急响应预案 509 4.12.5本工程环境保护应急预案 532 4.13避免扬尘措施 548 4.13.1施工现场避免扬尘措施 548 4.13.2施工现场防噪声污染的各项措施 548 第1章概述 1.1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机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 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所处的构造带交汇部位以及复杂的 气候系统,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的国家之一,而且分布范围较广,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直接影响到国 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面沉降、矿山地质灾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所造成的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0亿人民币之多,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居民伤亡, 由于地质环境的恶化而引发或加重的其他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 是无法估算。 地质体是地质环境的主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均依附于这一载 体。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质量较低的表现,它的频繁发生不仅仅显示 了自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而且还反映了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 境之间矛盾的激化。地质灾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随着人类活 动规模与强度的增大,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干预地球表层的自然过程, 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地质灾害 的突发性、危害性,不仅使建筑物受到破坏,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基于原位监测工作获得的各类数据与物联 网技术(如图4.1),“多样化”的利用三个层次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生 成方法分别实时显示或预测。发布的预警信息既具有实时性,又可以 做出科学性的预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既可以将各种因素融合为整体 分析,也可以对单一因素进行分析,还创新性地将多种数学理论和跨 学科领域的技术入其中,形成了一套完整、实用、科学的预警系统。 预警平台会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时运行,一旦数 据超过安全范围就会发送报警信息 1.2研究进展 由于地质灾害及其自身突发性和危害性不断地给我国蓬勃向上 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针对地质灾 害的“监测一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 也促使国家开始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深入研 究并开展我国地质灾害的“监测一预报预警”工作可以极大程度上减 少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损失,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 经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发现,以往的监测手段和预报预警方法仅 仅停留在地质灾害学等少数学科门类。监测手段过于单一,缺乏集成 化的数据库,以及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预报预警方法也缺 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往往呈现出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促使地质灾害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通过多个方面,多种手段才能最大程度上做好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发 生的区域性和多发性特点,综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居住 安全的重要性,应该合理的走一条创新型地质灾害“监测一预报预警” 道路,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和预防性研究。基本原理主要是把在 地质灾害调查中通过对已知变形或破坏的显示情况和提供的信息,把 反映各种区域稳定性因素的实测值转化为反映区域稳定性的信息量 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做出预报预警。 1.3设计原则和目标 崩滑地质灾害预警平台是基于原位监测工作定制的一套既包含 专业性技术,又集面向大众预报预警的多层次的崩滑地质灾害预警平 台。通过在预警区范围内布设、安装传感器,获取各种类型数据,并 且利用物联网技术上传以及存储各类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建立黄土 滑坡灾害预警模型,搭建完整的预警平台,实现微信、短信等报警方 式。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工作方案。 1.4预警平台优势 该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工作方案具有极强的创新性,结合了多学科 的分析方法,可以增强预报预警的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仅如此, 该套成熟的预警体系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以及预报。该 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工作方案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适用于我国各 种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对灾害发生原因可以进行单一因素或综合因素 分析评价预测,是一套成熟并且实用的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工作方案。 第2章详细设计 2.1地灾监测技术指标 2.1.1监测的内容和任务 1) 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点具体特征、影响因素,建立较完整的监测剖 面和监测网,使之成为系统化、立体化的监测系统; 2) 及时快速的对不同地质灾害点的现状做出评价,并进行预测预报, 将可能发生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3) 能够为各个滑坡体建立起地表位移变化、内部位移变化和水位变 化的系统监测网络,建立管理平台,各级地质环境监测主管部门 都能实时的了解滑坡体的安全状况,以便及时采用相应的管理措 施。 4) 监测滑坡体地表形变区的位移变化动态,内部位移变化的动态和 滑坡体内部水位变化动态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预报; 5) 对比评价不同条件下的监测数据,进一步预测地表形变区域变形 的趋势,指导场地规划建设。 6) 及时反应出地表形变区的安全情况,为地质环境监测主管部门提 供可靠的依据。 2.1.2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 本监测系统是一个集结构分析计算、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 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本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