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说课稿15篇

举报
资源描述
《爱莲说》说课稿15篇 《爱莲说》说课稿1 毛利波   地区: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   学校:伊滨区庞村镇第三初级中学   共1课时   爱莲说初中语文人教20__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   1、诵读、背诵课文;   2、疏通文言词句,分析文章内容。   三、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简介及本文文体;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3、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颐、蕃、予、淤、濯、涟、蔓、亵、逸、鲜   4、有能力的同学作者探究写作手法。   五、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多喜欢以花喻人,借花寄情,(图片展示)玫瑰,康乃馨等等……那么,莲花呢?你会送给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文章。来探讨一下看看莲适合送给什么样的人(板书课题:爱莲说)   活动2【活动】走近作者,解读文体(检查预习情况)   1、走近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2、解读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活动3【活动】朗读课文   要求:   1、一听诵读,抬头挺胸,认真听读字音和节奏;   2、齐读课文,把握语气,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活动4【活动】翻译课文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4人小组内可以讨论,小疑难问题,组内自行解决。大家都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方法:小组合作,参考注释,自译课文,疑难问题,共同解决。请两位学生展示翻译成果。   活动5【测试】当堂检测   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亵_iè鲜_iǎn   2、理解字意: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   3、翻译句子: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B、莲,花之君子者也。   活动6【活动】探究主旨   方法:首先独立思考,初步形成答案;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确定统一答案;最后选出代表,班内抢答展示。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2、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赋予莲花哪些美好的品格?   3、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牡丹、莲分别比作什么?对它们流露出什么情感?   5、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任选其一进行)   A、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B、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君子内涵。   活动8【活动】本课小结   思考与讨论:结合以上学习,说说你认为莲花要送给什么样的人?   活动9【作业】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2、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活动10【活动】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爱莲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3、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因此,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多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文用时两课时,上述教学任务计划第一课时完成,整个教学程序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研读探究第一段——小节。   一、导入新课:   问: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种花?为什么?(投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爱莲说》,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莲花图(用展示)   这样的导入更直观、可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   用出示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三、整体感知:   1、了解文学体裁——“说”,理解标题的含义。()   2、学习并识记文中的实词()   之、蕃、淤、濯、亵、逸、鲜   3、学生自由朗读,自由选读,(投影课文),教师指导   4、听朗读带(),然后全班齐读。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我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进一步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学。   四、细读课文:   1、解释关键词(投影),借助工具书4个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之、蕃、自、盛、予、之、出、染、濯、清莲、远、益、清、亭亭、植、亵玩、谓、隐逸者、君子、鲜、同予者、宜)   2、课堂交流,翻译全文,自由回答,然后投影。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基础,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效率,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资源共享,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研读探究第一段   1、(投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齐读)   投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分别从哪方面描写莲花的?(投影)   投影:(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投影:(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莲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投影)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不染   ——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②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③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这是本课时的重难点,是学生对问题探讨、解决,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我提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可以让学生在交流领会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小节:明确什么是象征?   (投影)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小节让学生理解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之一,也为第二课时说到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提前做准备。《爱莲说》说课稿3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爱莲说》是九年义务教育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它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井茂的文言散文。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意主旨、体会文意感情。而本文正是对这方面培养起着导向作用,尤其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是一篇很好的教材。它是北宋街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学生原来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还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该课在《陌室铭》之后。从八年级的整个教学体系来看,该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品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还不够牢固,仍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排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狠抓基础。一小部分学生对文言学习,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文言学习基础,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而对“莲”这种事物,学生并不陌生。因为传说,过去莲花院地区曾经有过一个大的莲花池,“莲”正是“东莲花院”得名的由来,而《爱莲说》这篇文章更是被学校指定为入校时就必背的诗文经典和情感熏陶提升的篇目,不过日前莲花院地区已少见莲花的影子,学生主要是从图画、文学、影视中看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但是对莲的具体了解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障碍,“莲”在莲花院这一地区稀少,因此学生对“莲”不其了解,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陷: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可以在网上查找下载,也可以从书刊中收集有关“莲”的图片或介绍。以此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师制作介绍“莲”的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莲”并产生美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初步形成感性认识。   2生理上,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5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教师结合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