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必备14篇

举报
资源描述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必备14篇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第1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圆的标准方程》是在学习《直线与方程》等知识的根底上对解析几何进一步深入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解析几何的能力,为后来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奠定根底。 2、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如何运用坐标法研究圆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理解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并能正确使用标准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③通过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会在错误中反思并获得学习自信; 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习根底:学生在初中时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通过必修二的第三章“直线的方程”的学习,对解析法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对于解析几何的解题方法,学生接触不多; 学习障碍: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分析方法形成思维的多样性较弱。 2、教法 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画一画:分别由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各画一个圆。 问题1:初中几何中圆的定义是什么?确定圆的要素有几个? 问题2:我们如何用坐标法来研究圆呢?(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述) (二)深入探究(探究圆的方程,获得新知) 方法一:坐标法: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牢固提高) 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例写出圆心为A(2,-3),半径长等于5的圆的方程,并判断点M1(5,-7),M2(设计意图:几何法角度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圆心离原点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 坐标法角度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将点的坐标代人方程的式子与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例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C在直线上,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这是课本中的例3,书中用几何法直接求得圆心C的坐标和半径大小,从而得出圆的方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坐标法(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在寻求待定系数法的等式时又有多种思考途径:圆的几何意义(半径相等或对称性);向量的运用(数量积相等或垂直向量内积为零)。 当学生的解法出现得较多时,引导学生归类:几何法与待定系数法。 解法归类后提出要求:书中例2你还有几种解法,课后小组内开展交流。 (四)反应训练(形成方法) 练习:课本P120第4小题:已知△AOB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4,0),B(0,3),O(0,0),求△AOB外接圆的方程。 练习的1,2,3小题课后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由初中所学的不共线的三点唯一确定圆升华到可以唯一求得圆的标准方程,进一步牢固旧知并明确要求得圆的标准方程需要三个条件。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课堂小结: (1)圆心为C(a,b),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为: (2)求圆的方程的方法:①待定系数法(坐标法);②几何法 分层作业: (A)牢固型作业:课本P120练习1,2,3(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 课本习题组2,组1,(独立完成后教师阅 (B)思维拓展: 用平面几何知识证明:三角形三边中垂线交于一点. 已知圆的方程是,求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 (C)预习:课本圆的一般方程. 五、评价分析 设计理念: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想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召唤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效的数学课堂实际上是学生高效学习的一个历程,教师要善于帮助学习寻求适合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情感体验节点,努力让学生心动而神动,营造出师生心灵共振的景象。 设计思路: 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线,初中平面几何对圆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因此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简单应用。首先,在已有圆的定义和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探究获得圆的方程,然后,利用圆的标准方程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并通过圆的方程确定的多样性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探究兴趣、领悟数学的灵动性。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探究圆的标准方程时和例1中,设计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这样的设计不但突出了重点,更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设计了五个环节,以问题为纽带,以探究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把探究活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充分表达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操作、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第2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圆的标准方程》是在学习《直线与方程》等知识的根底上对解析几何进一步深入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解析几何的能力,为后来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奠定根底。 2、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如何运用坐标法研究圆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理解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并能正确使用标准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③通过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会在错误中反思并获得学习自信; 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习根底:学生在初中时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通过必修二的第三章“直线的方程”的学习,对解析法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对于解析几何的解题方法,学生接触不多; 学习障碍: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分析方法形成思维的多样性较弱。 2、教法 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画一画:分别由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各画一个圆。 问题1:初中几何中圆的定义是什么?确定圆的要素有几个? 问题2:我们如何用坐标法来研究圆呢?(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述) (二)深入探究(探究圆的方程,获得新知) 方法一:坐标法: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牢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例1.写出圆心为A(2,-3),半径长等于5的圆的方程,并判断点M1(5,-7),M2(设计意图:几何法角度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圆心离原点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 坐标法角度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将点的.坐标代人方程的式子与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例2.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C在直线上,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这是课本中的例3,书中用几何法直接求得圆心C的坐标和半径大小,从而得出圆的方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坐标法(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在寻求待定系数法的等式时又有多种思考途径:圆的几何意义(半径相等或对称性);向量的运用(数量积相等或垂直向量内积为零)。 当学生的解法出现得较多时,引导学生归类:几何法与待定系数法。 解法归类后提出要求:书中例2你还有几种解法,课后小组内开展交流。 (四)反应训练(形成方法) 练习:课本P120第4小题:已知△AOB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4,0),B(0,3),O(0,0),求△AOB外接圆的方程。 练习的1,2,3小题课后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由初中所学的不共线的三点唯一确定圆升华到可以唯一求得圆的标准方程,进一步牢固旧知并明确要求得圆的标准方程需要三个条件。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1)圆心为C(a,b),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为: (2)求圆的方程的方法:①待定系数法(坐标法);②几何法 2.分层作业: (A)牢固型作业:课本P120练习1,2,3(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 课本习题4.1A组2,3.B组1,2.(独立完成后教师阅 (B)思维拓展: 1.用平面几何知识证明:三角形三边中垂线交于一点. 2.已知圆的方程是,求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 (C)预习:课本4.1.2圆的一般方程. 五、评价分析 设计理念: 1.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想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召唤学生的学习热情。 2.高效的数学课堂实际上是学生高效学习的一个历程,教师要善于帮助学习寻求适合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3.数学学习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情感体验节点,努力让学生心动而神动,营造出师生心灵共振的景象。 设计思路: 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线,初中平面几何对圆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因此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简单应用。首先,在已有圆的定义和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探究获得圆的方程,然后,利用圆的标准方程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并通过圆的方程确定的多样性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探究兴趣、领悟数学的灵动性。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探究圆的标准方程时和例1中,设计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这样的设计不但突出了重点,更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设计了五个环节,以问题为纽带,以探究活动为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