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再别康桥说课稿19篇

菲***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0.42KB
约88页
文档ID:342856681

再别康桥说课稿19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第1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 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板书) (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2、读学案上字词,落实根底知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韵美 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 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 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 2、体会情感美 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表达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开展分析(板书: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方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比方:“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表达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方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 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 五、拓展延伸 分组开展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设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徐志摩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金柳新娘 再别康桥说课稿第2篇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 让学生在诵读的根底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开展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

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开展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到达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牢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开展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开展比较赏析。

再别康桥说课稿第3篇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根底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确实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根底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开展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