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区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举报
资源描述
I 目目 录录 1.概述概述 .1 1 1.1项目背景.1 1.2项目建设必要性.3 1.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4 1.4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5 1.5分析判定相关情况.5 1.5.1与产业政策相符性.5 1.5.2与相关法规政策的相符性.6 1.5.3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9 1.5.4“三线一单”符合性.12 1.5.5与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益政发202014号)相符性分析.13 1.5.6选址合理性分析.13 1.6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结论.14 2.总则总则 .1515 2.1编制依据.15 2.1.1国家法律、法规.15 2.1.2部门规章、法规.15 2.1.3部委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7 2.1.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17 2.1.5技术导则、规范.18 2.1.6其他资料.18 2.2评价目的及原则.19 2.2.1评价目的.19 2.2.2评价原则.19 2.3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19 2.3.1环境影响识别.20 2.3.2评价因子筛选.20 2.4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21 2.4.1评价工作等级.21 2.4.2评价范围.25 II 2.4.3环境功能区划.25 2.5评价标准.26 2.5.1环境质量标准.26 2.5.2污染物排放标准.27 2.6环境保护目标.28 3.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929 3.1项目区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调查.29 3.1.1项目区内水生态环境现状.29 3.1.2污染源总量分析.30 3.1.3水环境问题诊断.30 3.2建设项目概况.31 3.2.1项目基本情况.31 3.2.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32 3.3工程设计方案.32 3.3.1生态护岸.32 3.3.2人工湿地.36 3.3.3水生植物修复.42 3.3.4工程量汇总.42 3.4工程占地及土石方平衡.44 3.4.1工程占地.44 3.4.2土石方平衡.44 3.5施工组织.45 3.5.1施工总布置.45 3.5.2施工材料来源.45 3.5.3施工导截流.46 3.5.4主体工程施工.46 3.5.5施工进度及人数.52 3.6治理目标.52 3.7工程影响因素分析.52 3.8施工期污染源分析.53 3.8.1大气污染源.53 3.8.2水污染源.54 III 3.8.3噪声污染源.54 3.8.4固体废物.55 3.8.5生态环境影响因素.55 3.9营运期污染源分析.56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757 4.1自然环境现状.57 4.1.1地理位置.57 4.1.2地形、地貌、地质.57 4.1.3河流水系.57 4.1.4气象水文.58 4.1.5生态环境.58 4.2湖南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概况.58 4.2.1基本情况.58 4.2.2湿地类型和面积.59 4.2.3湿地公园性质定位.59 4.2.4功能分区.59 4.2.4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59 4.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62 4.3.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2 4.3.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3 4.3.4声环境量现状调查与评价.64 4.4生态环境现状.65 4.4.1植物资源调查.65 4.4.2动物资源调查.67 4.4.3水生资源调查.75 4.4.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论.76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777 5.1施工期环境影响.77 5.1.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7 5.1.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79 5.1.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81 5.1.4声环境影响分析.81 IV 5.1.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82 5.1.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3 5.1.7社会环境影响分析.87 5.2营运期环境影响.87 5.3环境风险影响分析.87 5.3.1环境风险识别.87 5.3.2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87 5.3.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87 6.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 .8989 6.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89 6.1.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89 6.1.2水污染防治措施.90 6.1.3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91 6.1.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91 6.1.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92 6.1.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92 6.1.7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94 6.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94 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595 7.1环境保护投资估算.95 7.2社会效益.96 7.3.1正效益.96 7.3.2负效益.97 7.4环境损益分析结论.97 8.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9898 8.1环境管理.98 8.1.1管理目的.98 8.1.2环境管理体系.98 8.1.3环境管理职责.98 8.1.4环境管理内容.99 8.2环境监理.99 8.2.1目的和任务.99 V 8.2.2范围及职责.100 8.2.3环境监理内容.101 8.3环境监测.101 8.3.1监测目的.101 8.3.2监测原则.102 8.3.3监测计划.102 8.4竣工验收.103 9.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105105 9.1结论.105 9.1.1项目概况.105 9.1.2区域环境质量现状.105 9.1.3污染物总量控制.105 9.1.4环境影响分析结论.105 9.1.5公众参与.107 9.1.6环境可行性分析.107 9.1.8结论.108 9.2建议.108 VI 附件附件 附件 1 委托书 附件 2 关于大通湖区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附件 3 关于大通湖区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审查意见 附件 4 关于湖南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及功能区调整方案的复函 附件 5 专家评审意见及签名单 附图附图 附图 1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 2 工程总平面图 附图 3 环境敏感目标分布图 附图 4 老三河与南剅口河生态护岸位置图 附图 5 南剅口湿地服务范围 附图 6 南剅口人工湿地平面图 附图 7 大通湖区主要入湖河流水生植物修复工程位置示意图 附图 8 工程与益阳市环境管控单元位置关系图 附图 9 工程与湖南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位置关系图 附表附表 附表 1 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附表 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附表 3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自查表 附表 4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附表 5 声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附表 6 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 附表 7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 大通湖区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 1.概述概述 1.1 项目背景项目背景 大通湖位于湖南省益阳市,东经 1121528-1124202,北纬 290119-291916,是维系南洞庭湖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自 2008 年大通湖区人民政府将12.4 万亩的湖面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给私营企业后,湖体水质出现逐年恶化的趋势,尤其是在 2013 年,承包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湖内加装了 118 公里的围栏,分隔近百个“精养鱼池”,实行高密度养殖。2015 年,大通湖水质已恶化到劣类,并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批评,自此当地人民政府启动了湖水污染治理的艰辛历程。2016 年,对大通湖水环境的治理提出了“控投肥、控投饵、控投苗”的三控措施和“禁、减、清、换、治、保”六字方针,试图通过控制养殖规模、投放药剂和清楚底泥等手段减少污染。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水质达标仍有很大差距。2017 年,仅有两个月退出劣类水质。2018 年 1 月,当地政府与企业依法解除了大通湖大湖养殖使用权等转让合同书及其补充协议,正式收回“大通湖”牌注册商标权证和大通湖经营权,至此,大通湖彻底恢复“自由身”也有利于全面开展从里至外的生态修复工作,与此同时,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大通湖水质达标方案,提出“停止清淤、清除围网、捕捞食草性鱼类,种植水槽、河湖联通”的综合治理方案。经过努力,当年的水质监测指标除总磷外,其他指标的年均值都达类以上标准,总磷指标 2018 年有 7个月检测结果退出劣类,小块区域出现类、IV类水体,由此掌握了治理工作的主动权。随即大通湖治理进入水质巩固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综合施策,形成了“退养、疏浚、种草、活水”的稳定思路,使大通湖的水环境治理实现了从“独角戏”到“合唱团”的转变。在全流域开展截污、垃圾回收、大型养殖退出、清淤清废、禁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七大攻坚战,要求涉水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湖体周边乡镇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清退临湖1000 米范围内的畜禽、珍珠养殖,对入湖的 38 条沟渠河道进行清淤增蓄,有计划开展湖体换水工作,建设老三运河和五七运河等主要入湖口湿地等,成效比较明显。2018年10 月至 2019 年 10月,大通湖水质连续 12个月退出劣类,标志着首战告捷。2020 年大通湖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为类水,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其中总磷浓度年平均值达到类标准,其他评价指标均值达到类标准。2017-2020 年大通湖国控断面 TP 浓度如图 3.3-1 所示,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20 年总磷浓度年均值为 大通湖区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2 0.097mg/L,较 2019 年的年均值 0.122mg/L 下降 20.5%。2020 年 2 月、7 月、8 月、9 月水质为类,1 月、3 月、4 月、5 月、10 月、11 月均为类,6 月和 12 月为类。根据大通湖流域综合治理方案(2020-2022),大通湖流域污染负荷入湖量为 TN:939.89t/a、TP:113.37t/a、氨氮 420.99t/a 和 COD:10887.81t/a。在 TN 的污染负荷贡献上,农业种植、农村生活污水、底泥释放、干湿沉降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占比较高,分别为 29.21%、16.56%、13.64%、12.86%和 11.97%;在 TP 的污染负荷贡献上,农业种植、湖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底泥释放和干湿沉降占比较高,分别为 35.41%、15.31%、12.42%、11.09%和 10.66%;在氨氮的污染负荷贡献上,农村生活污水、底泥释放和城镇生活污水占比较高,分别为 26.40%、24.41%和 20.94%;在 COD的贡献上,农业种植、农村生活污水、湖外水产养殖和城镇生活污水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 43.33%、17.97%、13.53%和 12.17%。综合来看,农业种植仍为主要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水、城镇生活污水、湖外水产养殖为重要污染源。工业生产污水、旅游服务排放污水、城镇径流对入湖污染负荷的贡献基本都低于 1%,为相对次要的污染源。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大战略安排,提出了2035 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并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明确部署。2021 年是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也是湖南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升级版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日益深入,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转型和改善机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结合“十三五”水污染防治相关经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和湖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建议,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坚持人与自然、环境与资源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大通湖区域内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大通湖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突出问题。为认真贯彻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和谐共生的理念,切实推进大通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改善和提升流域的水生态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