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达标语文试题(解析版)

举报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达标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被人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 课程开始,航天员取出一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轻轻挤压,一颗晶莹的液体球随即悬停在空间站舱内。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航天员用沾有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液体球迅速结晶,看上去变成了一颗“冰球”。为什么会出现“点水成冰”现象?这是因为乙酸钠溶液在温度较高的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暂时处于亚稳态。这种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儿的结晶和颗粒,就能打破它的稳定状态,迅速结晶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因此,这个实验也被称为“热冰”实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中开展这项实验,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实验的差别很大。在地面使用容器开展实验,受容器限制,只能往内结晶。而空间站中并未使用容器,最终结晶为圆球状,还可以往外发展,从而观察到不受地球重力影响的材料物性变化。 接下来的液桥实验中,航天员则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一航天员手持两片塑料板,另一航天员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将塑料板的距离拉远,“桥”也没有断开。由于气液界面之间存在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好比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正是这样一层“虚拟”的薄膜,使得液桥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而不会“垮塌”。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只有几毫米;太空环境下,重力几近消失,表面张力便能维持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桥。 “课堂”中,还有人气“顶流”冰墩墩前来助阵。航天员将冰墩墩抛出后,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既然在地面上抛出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能落到更远的地方,那如果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它是否能成为环绕地球的卫星?这最早由牛顿提出,是一个思想实验,所谓思想实验,是用一定的逻辑法则在头脑中进行物理问题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在科学发展史中并不鲜见,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对接实验,帮助人们认识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爱因斯坦用理想升降机提出了强等效原理。牛顿的思想实验也被称为“牛顿高山大炮实验”,由它引出的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李云舒《天宫课堂第二课中国空间站上演“点水成冰”》) 材料二: 记者:天宫课堂上,耳目一新的实验让大家不再是“雾里看花”,对背后的科学原理也不再是“勿理物理”。看来,科普的打开方式非常重要,这对我们的科普教育有怎样的启示? 专家黄某:在设计太空授课时,我们就坚持选择符合科学原理清晰、实验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易于理解和展示等标准的项目。此外,太空授课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乃至全球,因此在授课上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的复杂,而是注重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强调对比差异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这将会是后续太空授课和系列在轨科普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 专家叶某:天宫课堂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再现平时生活的现象,发现地面的生活经验都被打破了。天宫课堂实验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体系,引起了大家与原有认知的冲突,会引起深度的思考,这样就会引发学习行为。 记者:航天员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找答案。我们是如何设计这些实验的,这是怎样一个过程? 专家黄某:“小实验,大道理”,实验内容不仅是实验现象的展示,更要呈现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设计实验时,我们广泛征求了多方意见、建议,一方面从现有教学体系出发,选取概念清晰、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的候选项目,紧扣中小学教学实际,兼顾媒体传播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工程约束条件,在确保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再讨论项目的可行性。经多轮专家讨论评审,对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讲解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最终呈现给大家精彩纷呈的授课实验项目。 太空授课是载人航天科普活动的标志性事件,后续我们也将以太空授课活动为牵引,更多地开展地面专家解读、学生对比实验等拓展活动,发挥好太空授课的引领作用,带动形成一批既科学又有趣、既严谨又生动的科普活动。此外,面向孩子们征集的搭载实验项目也在按计划推进中,我相信来自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也将是我们后续天宫课堂的精彩一笔。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 材料三: 此次天地授课基于我国天链中继系统,也就是天链卫星系统,采用高速双向音视频传输,以天地对话等互动形式开展,舱内采用多台高清摄像机通过中继高速链路将高清视频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送至舱内显示器,从而实现双向视频传输。 航天员通过一个大大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个大屏幕就是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仪表与照明分系统是空间站系统中最具有航天员参与特点的分系统之一,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独特且趋于相关技术领域前沿。 (摘编自央广网《刷屏的“天宫课堂”是如何实现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宫课堂不在于展示实验现象,而在于呈现科学原理。“热冰”实验、“液桥”实验、微重力下的抛物实验都是这样一种理念的体现。 B.空间站“液桥”实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气液界面之间表面张力的作用,打破了地面不能完成“液桥”实验的生活经验。 C.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被抛出的冰墩墩沿原方向匀速前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失重时物体运动的规律,符合天宫授课选择实验原则。 D.天宫课堂借助小实验在科普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启发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带动形成了一批科普活动,让科学不再是“雾里看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宫课堂之所以被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采用了天地对话形式,其技术水平是普通线上课堂无法企及的。 B.小实验蕴含大道理,天宫抛物实验验证了牛顿的“高山大炮”思想实验,这一思想实验成了人造卫星、空间站发射的重要依据。 C.天宫课堂强调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如果所选实验不能体现天地差异,那么其作为天宫实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D.设计未来天宫课堂的项目时,在充分考虑现有教学体系和工程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专家们会把大众的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天宫课堂”广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加以概括。 5.三则材料都围绕“天宫课堂”展开,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并说明按这样的顺序编排三则材料对了解“天宫课堂”有什么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字路 厉彦林 我老家莒南的县城驻地,就叫“十字路”。当地人都知道:“到了十字路,那就到县城啦。”当年我在农村求学时,把到县城读书作为了人生第一个梦想和目标。据记载:十字路之称始于宋代,因由此东至安东卫、西至临沂、北至莒县城、南至江苏青口,均为110华里,纵横两条大路在此相交,呈“十”字形而得名。“十字路”喻意四通八达。 三十年后,我又站在十字路口,天气乍暖还寒,马路两旁的几棵泡桐树老气横秋,透出几份沧桑和悲凉:在这个人生的原点,我庆幸当年理智的选择,无论职业、婚姻,还是对亲情的守护、对朋友的珍重。林林总总的往事从眼前掠过,山峦、法桐、麦田、豌豆、火车站、狗尾巴草、孤灯,焦灼、疲惫、清泪、微笑……它们是融在血液里的一种记忆与情结,它们一直在固执地追随着我,并且在方格稿笺里排列、组合成不同的文字,目光、月光、灯光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深夜。我的成长就是把周身的泥土味变成了诗歌、散文,幻化为一缕书香气。脚踏实地地努力,希望总会在下一个十字路口与你邂逅…… 每个人都会遇到岔路,有时往往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犹豫徘徊,深感迷茫……正如美国作家凯鲁亚克说的:我们找不到灵魂的家园,于是我们集体在路上。当所有的精力耗尽,开始感到疲惫时,出发之前的那种内心的苦闷便重新占据了生活中心。他说:“在路上,永远在路上。”站在十字路口,无论你是什么国籍,无论是男是女,无论什么职业,你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在做着人生的选择题。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屈后,遵循内心还是遵从现实,必须作出最佳选择,当然哪一种选择都是生命的必须,都值得尊敬,哪一种选择都会成为自己生命链条上的集结点、闪光点…… 每个人遇到十字路口都会迟疑、犹豫甚至纠结,因为每一种选择都会有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安全与危险、顺利与艰难、健康与死亡之分或者趋向。一方面渴望通过自己的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又恐怕选错走偏人生方向,也确实有人因为优柔寡断断送了个人的前程、价值尺度偏移进入岔道,也有人因为自己的仓促决定而遗憾终生。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十字路口,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轨迹,终有不同的命运…… 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定力更重要。选准了方向,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百折不回。许多人以优雅的姿态和成功的业绩,在现代社会孤军奋战,东拼西杀,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苦涩与失落,期望远处闪耀一丝亮光,温暖内心,倾吐苦闷。蓦然回首,醒酒后一看,这地方竟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那个简易贫寒的小山村。 我的故乡莒南,早在抗战时期,就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则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先后对莒南县勤俭办社、创办记工学习班和整山治水的经验三次批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莒南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也曾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最终还是坚守了农业的传统优势。近些年开始转型,探索符合时代、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格局在变动,中国如何跳出包围圈,宽松发展,也站到重要的十字路口。中国在战略元年,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成立亚投行,与新兴市场国家接轨,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展示出大国视野和担当。 恩格斯指出:“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社会上一些人向左,一些人向右,社会最终的演变方向必定是所有人的合力,一切都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处在了十字路口,别人怎么样自己就怎么样随波逐流,连自己的选择的权力都不知不觉放弃了。任何个人、团队和民族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都必须在苦难之后,经过沉淀反思,由自省走向自觉,由自强走向自信。 人生就是“十字路”,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图。但是无论前后左右每条路都是一条单行线,或直或曲,有上坡、有下坡,有柏油的、有沙土的,没有回头路。行人众多,尤其遇到困惑与迷茫、陷入犹豫和徘徊时,也不允许等待,来不及犹豫,不能落伍和掉队。无论哪个路口,只要义无反顾地选择以后,就必须怀揣希望,咬紧牙关大步前行,去逐步接近或者抵达人生的光明顶点。 走过了就没有机会回头,回过头也不是当年的路!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21期,有删改) 6.文中第一段为什么从故乡的十字路写起?  (4分) 7.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1)我们找不到灵魂的家园,于是我们集体在路上。 (2)蓦然回首,醒酒后一看,这地方竟然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一一那个简易贫寒的小山村。 8.作者围绕“十字路”,展开了哪些联想?请简要概括。(4分) 9.金文中的“”(道)为人在十字路口处张望。人生总会遇到十字路,你将会怎么做?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