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测试卷(word版有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测试时间:15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钻探(zuān) 凝结(níng) 仰之弥高(ní) B.地壳(ké) 抱歉(qiàn) 兀兀穷年(wù) C.衰微(shuāi) 秩序(zhì) 气冲斗牛(dòu) D.小楷(kǎi) 宁可(nìng) 迥乎不同(ji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硕果 潜心 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 B.赫然 深宵 诗兴不作 警报叠起 C.迈进 伴侣 心会神凝 昂首挺胸 D.卓越 艰辛 无暇及此 心不在焉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困难,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B.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诙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称赞。 C.这人迹罕至的丛林,就是鸟儿的天堂。 D.面对特务的嚣张气焰,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B.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排比)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C.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夸张) D.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反复) 6.对下列语句的表达方式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记叙)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描写) C.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议论、抒情) D.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记叙) 7.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B.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搭建文章结构的,这些议论,不仅使文章前后照应,而且形成了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C.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比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刻苦的治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D.《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纯粹意义上的人物传记, 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革命精神。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课文中作者将闻一多先生与杜甫相提并论,从正面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忧民思想,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在历史上的高度。 B.“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结构上照应开头的“做了也不一定说”,又自然引起下文。 C.“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中的“吃尽”“消化尽”“远射”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执着追求的精神。 D.课文第 4—6 段选取了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作为例子,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斐然的成绩与毫不张扬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与“做”的原则——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二、判断题 9.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3)“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三、填空题 10.文学常识填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自 1980 年 2 月 12 日 《 》。有改动。作者 , 山东 人,。代表作有诗集《 》等。闻一多,湖北浠水人, 、 、 。代表作有诗集《 》 《 》,学术著作《 》 《 》等。 四、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 11—14 题。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 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 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 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 年 10 月 12 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⑪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⑫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⑬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1.选文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 12.选文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言”“行” 完全一致? 答: 。 13.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答: 。 14.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待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A.弥 mí。B.壳 qiào。C.斗 dǒu。 2.答案:B 叠→迭。 3.答案:B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此处用来形容剧情, 使用对象错误。 4.答案:D 句中的分号应为句号。 5.答案:C 该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6.答案:D 该句的表达方式应为议论。 7.答案:D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它带有散文化的特点。 8.答案:A 应该是“侧面烘托”,而不是“正面突出”。 9.答案:(1)√ (2)× (3)× (4)√ (5)√ 解析:第(2)句“艰难困苦”错,应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务实和执着精神。第(3)句“不问世事,与世无争”错,应为“务实和谦虚”。 10.答案:人民日报 臧克家 诸城 诗人 烙印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红烛 死水 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 解析:注意避免错别字,如“臧”不要误写为“藏”,“诸”不要误写为“储”,“烙”不要误写为“酪”,等等。 11.答案:第①段总承上文,第②段领起下文。其中“仅是”“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将文章前后两个部分衔接起来,使文章过渡十分自然。 解析: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表现人物的身份。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12.答案: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解析:选文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13.答案:采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流露着作者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解析:由“走到”“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可知,这是对人物的动作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14.答案:(示例)我觉得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 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这是虚伪、表里不一的表现。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